::Back::

X
Loading........
解讀銀英.四 談銀英的政治與軍事觀 [楊威利Jr]

解讀銀英.四
反戰還是主戰?支持民主還是帝國主義?──談銀英的政治與軍事觀
楊威利 Jr 2002 / 12

--------------------------------------------------------------------------------

  在不同的《銀英傳》討論區,不約而同總會聽到些特別的論點。例如:「《銀英傳》是宣傳帝國主義的!」或是「《銀英傳》充滿軍國主義色彩!」。這種問題十居其九會被人看成是所謂「小白問題」看待。筆者不清楚這些人是沒讀過《銀英傳》還是沒看讀,而我寫這篇文也不是要反駁些什麼人。當然,筆者無意將田中的政治和軍事觀搬字過紙,也無意對這些論點作任何闡釋或研究。我只是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解釋一下為什麼會有這種疑問,以及筆者對這些疑問的答案。

  問到為什麼要有這種疑問,先要從劇情上開始看。如果單是從劇本看《銀英傳》,原來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故事:

  在未來的人類社會,一個腐朽的帝國和一個變了質的共和國抗爭了很多年。突然,帝國出現了一個年輕人,他透過在軍事上的才華不斷升級,最後還奪取了帝國的政權,甚至篡位稱帝。他的帝國獨裁而清明,而敵對的共和國則惡質貪婪。最後,這個年輕人便率領大軍消滅了這共和國,統一了人類社會。被佔領後,在獨裁者英明的領導下,原先共和國內部的腐朽都被一掃而空。而那些反抗帝國統治的人揭竿起義,但最後卻無法扭轉乾坤……

  看!原來《銀英傳》可以解釋成這樣的一個故事。難怪有些人會疑問,到底《銀英傳》是反戰還是主戰?支持民主還是帝國主義?

  對某些人來說,這主題其實已沒什麼意義可言。可能他們一直已有了答案。我相信,對《銀英傳》有這種質疑的人,多是只看過動畫版,而沒看過原著小說版。看過小說版的人,應該都知道田中芳樹用了很多的篇幅,透過角色和旁白,直銷他對共和制的認同,和分析了清明的獨裁與腐朽共和的優劣。但問題是,這些思考統統都只是透過一些角色對白、角色思考,甚至旁白的形式鋪陳,並沒有成為主線劇情的一部份。於是,當小說被動畫化的時候,這些思考便無法被形象化,使故事劇情完全與田中的觀點愈益矛盾。這也是做成動畫觀眾對《銀英傳》質疑的源頭所在。

  反戰的人,死了;對抗侵略的人,死了;反而大動干戈的軍國主義者得勝。共和國的軍隊,被打敗了;最相信共和的人,死了;反而獨裁者得勝。

  正正是這些劇情,給大家帶來了疑問,也帶來十多年的爭議。

  上一段提到,基於作者的很多政治和軍事觀,當沒有透過動畫形象化出來後,使全套作品關於政治的部份,只餘下主線劇情的部份。細心讀一下原著,讀者會發現,雖然田中認同共和制度比帝政的優越性,但為什麼故事卻是帝國得到差不多是最終的勝利?如果田中真的認為共和比較優勝,何以卻讓清明的獨裁壓倒民主共和?

  筆者重申,這篇文章並不打算將田中的政治和軍事觀搬過來。但要解釋上面提到的分歧,卻是需要探討田中的歷史觀。

  筆者曾在另文探討過《銀英傳》故事的中心主題是什麼,當時筆者將這套作品的主題定為「歷史作品」,在這裡可以再一次驗證。田中芳樹確實是相信自己透過楊威利的口去說的那一套,但問題是,他不相信歷史會必然讓他相信的信念得到最後勝利。田中芳樹在《銀英傳》中一再強調,歷史既無常亦具必然性。在大體上,人類潮流都再重複,無論歷史怎樣演變,人類都一樣做著同樣的事,從來沒吸收教訓。而在另一方面,田中亦強調歷史的無常。「陰謀和恐怖主義終究是不能使歷史洪流逆行的,可是,卻足以使歷史停滯」。因為歷史本來就是由人類所寫成,自然它亦會被「人類」這不定因素所影響。「宏觀上歷史是不能改變的潮流,但微觀上卻是那麼容易受到人類行為的影響」──這就是《銀英傳》的歷史觀。

  好了,那麼歷史觀又跟軍事觀和政治觀有什麼關係了?就像「努力讀書的確是對的,但其實也不一定可以有好成績;勤奮工作是對的,但也不一定可以富貴榮華」一樣,《銀英傳》的歷史觀是:即使你是對的,但不代表你會是勝利的;即使歷史潮流最後會對的,但當下卻不一定是對的。當把這論點放到故事上和田中的政治軍事觀上,就能夠解釋為什麼會有上面提到,主線劇情違背作者觀點的情況出現。

  在一次關於《銀英傳》的訪問中,田中被問到為什麼要讓帝國得勝時,他是這樣解釋的。他說:「如果大家來個思考實驗,就會發現讓故事自然發展下去,勝利最終也是屬於新帝國的。專制國家與民主主義相反,一旦在上位者變動,國家就會出現劇變,絕不需經過特別過程或手續。假設專制政權那邊一開始便成功脫皮,但民主制度那邊卻脫皮失敗,那麼世局會變成怎樣,只要細心想想,就會知道無論如何勝利都是屬於帝國的。縱使時代不斷變革,但若我們只考慮獨裁者的辦事效率,又或計算政策一次又一次施行錯誤所耗時間之類,這樣把在上位者一個一個拿出來評誰為好,並不是正確的評論方法。」

  這其實是跳出了《銀英傳》外的政治思考。或許說,這已不是政治思考,而是邏輯思考了。一言以敝之,縱使田中相信民主主義的優越,但當它面對簡單快捷的獨裁時,決定勝負的不是政治制度優劣的比較,而是實質上國力的比較。就像歷史上無數次蠻夷征服了有著更高文明的民族一樣,政治、道德上的優越性與軍事上的優勢並沒必然關係。歷史是強調優勝劣敗、強者生弱者死。所以,就算田中認同民主比獨裁好一千一萬倍,也不會、亦不能扭曲歷史中優勝劣敗的必然性。新帝國征服同盟,是政治道德上的不合理,但卻在邏輯上是最合理的。新帝國征服同盟,在田中的政治道德觀中是不合理的,但在歷史邏輯上也是最合理的。

  談了一些關於政治觀的問題,現在再談軍事觀。其實,有一個問題被提出了很久。到底田中的作品,是反戰還是主戰?如果他真是反戰的話,為什麼作品每每都以戰爭為主線劇情?

  關於這一點,筆者是這樣看的。「戰爭」,其實在田中的筆下只是一種推進劇情的手段,很多時戰爭只是一種賣點,並不是作品的全部。如果作品中有戰爭就等於倡戰,那麼出產「三國志」遊戲的廠商都是分裂國家了。什麼才是「鼓吹」也不理解嗎?

  至於當問到為什麼要讓軍國主義者勝利的話,筆者則這樣看。第一,這是從歷史邏輯上看,一個無兵無錢的國家,不管是舊帝國還是同盟也好,它們都不可能勝得了兵多將廣的新帝國。作者是否需要為了政治正確而要去將結局重新寫一次?這是我的疑問。當然,在政治情感上不會同意獨裁的軍國主義者得勝,但當從現實去看時,一個能夠在最短時間給予人民最好東西的國家,得到優勝是當然的。這就回到剛才上到說到的邏輯問題了。

  而第二點則是,與其說田中將故事中的民主主義者打敗了,倒不如說是讓他們勝利了。因為,到了最後,皇帝萊因哈特也接受了伊謝爾倫眾人的提議,在新帝國推行立憲政治,而伊謝爾倫政府軍到最後也沒有被打敗。楊威利有一句說話可以給結局一個新的希望:「地表上最硬的炭結晶體──鑽石的形成需要巨大的地質壓力。同樣的,要孕育人類的精神中最重要的東西──對抗權力及暴力,希求自由和解放的精神,強者的壓抑也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其實,民主主義正在結局中重生。

  其實田中透過旁白、很多角色的口,甚至這些角色的死,去批判國家至上主義(即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難道你認為特留尼西特在書中是正派嗎?而潔西卡.愛德華則是反派?這些言論其實更多見於另一部作品《創龍傳》中。在此筆者也不贅了。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我是在替田中先生辯護,甚至圓謊。但其實這也只是我看到《銀英傳》和田中其他作品後的一些疑問和給自己的解答。我並不認為這是絕對,也不認為這是真理。每個人對這套作品都可以有他一套的解讀。而這也是我覺得這套作品有趣的地方。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