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神之黄昏”作战》及《续谈既我对战争论》

Sun

《论“诸神之黄昏”作战》及《续谈既我对战争论》

近日读到WITWIND兄的“幸运的悲剧英雄莱因哈特”一文,深有同感。

但对于“诸神之黄昏”作战也只能说是运气。不败的名将和难攻不落的要塞并不是只有放在一块儿才能起作用的。这一观点不敢苟同。其实,我已在多篇文章中看到这一观点,在此,不吐不快。以下把伊谢尔伦要塞称为西线,费沙方面称为东线。

其一,该文说“比克古、梅尔卡兹或者亚典波罗”任何一个的指挥能力加上伊谢尔伦要塞能挡住罗严塔尔对此,我毫不怀疑。但同盟能把西线交他们吗?梅尔卡兹是客卿,不足信任,亚典波罗只是个毛头小子,比克古任宇宙舰队司令官,统率全军。这就像在“赤壁大战”中让陆逊当指挥官,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说到这,一战中的西线指挥官兴登堡,德皇倒是选对人了。

其二,战争中最重要的是兵力,就象杨威利所说的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加上良好的补给线是打赢仗的必要条件,帝国兵力至少3倍于同盟,以费沙为补给线,只要莱因哈特不是白痴的话,可以说是稳操胜券。

而同盟就算有10个杨威利,也不可能有这么多兵力给他带。比克古在东线的指挥,应该说是不错的。至少在黑色枪骑兵出动以前,和3倍于同盟的帝国军还处于相持阶段。我认为就是杨威利指挥东线也只能多让帝国军混乱一阵,然后再“逃跑”。事实上,“诸神之黄昏”作战,同盟已经打的相当不错了。问题是是否应和帝国军主力这么早对决。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战争的主动权在莱因哈特,硬要让杨威利守住东线,至少要给他与比克古相当的兵力,那么西线的兵力多少也可想而知,莱因哈特就不能主攻西线?甚至只要罗严塔尔的3个舰队就能攻下伊谢尔伦要塞。我一向认为吉尔菲艾斯、米达麦亚、罗严塔尔3人中的任何一个都能和杨威利一较高下,杨威利就曾对米达麦亚、罗严塔尔表示头痛。莱因哈特在巴米利恩星域会战战败后,表示只要吉尔菲艾斯活着的话,杨威利不可能活着出现在他面前,事实上,已承认吉尔菲艾斯指挥才能在自己之上。

不过莱因哈特“诸战役中的战略优势可以说都是在吃亚姆立札会战的老本而已。”这一点我表示同意。

--------------------------------------------------------------------------------

“诸神之黄昏” 作战续谈既我对战争论

“诸神之黄昏”作战写的过于简单,以至网友对其有些误解,在下深表谦意。

WITWIND兄对我提出的三点驳论进行反驳,在此我表示感谢。《银英传》之所以受欢迎,除了其众多人物外,还有就是其精采而又附合常理的战争场面。因此,我们在互相切搓时,也应以附合常理的思维,实际的军事常理加以讨论。以下我再做进一步说明。

其一,我在《诸神之黄昏》一文中指出“比克古、梅尔卡兹或者亚典波罗”不适合任西线总司令,网友对“比克古与亚典波罗”是否适合任西线总司令有见解。我认为亚典波罗此时虽已晋升中将,但是否可以独当一面,或者说是否适合当西线总司令,仍有疑问。大家不要忘记,同盟的政体是民主制度,让一个中将任舰队司令官兼伊谢尔伦要塞指挥官,同时任西线总司令,最高评议会是否能通过?恐怕杨威利任最高执政官(不是独裁者)也不可能通过。另外,舰队司令官兼伊谢尔伦要塞指挥官这个职位不过是个边境守将,而西线总司令同时指挥附近数个星系的防御,担当整条战线的重任。甚至突入敌军领地,都可由他一人决断。(不要告诉我同盟没给杨这么大权力)并且这也不只是同盟最高首脑对亚典波罗中将官小职卑的偏见,更要考虑到对士兵士气的影响。至于比克古,当时对于同盟来说比克古和杨谁更重要,或者从民主制度来说两人谁对国家更有影响?美国不会因为巴顿在军事上的突出表现,而把霸王计划交给巴顿而不是诶森豪威尔指挥。综上所述,我相信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民主国家的首脑都会做出类似的决定。(如果碰到类似情况的话),这是从政治制度来说。从军事上来说,在战前作巨大的调整,是否会被敌人有机可趁?(何况是莱因哈特)。

其二,WITWIND兄“如果杨有三支舰队的兵力,完全可以把这八支舰队全部收拾了。”的论据是“杨靠一支舰队可以先后击败舒坦梅兹、连内肯普、瓦列、罗严克拉姆和缪拉五支舰队”。首先,我对其论点质疑,按WITWIND兄的说法,当时东线,杨与比克古会师,杨又处于帝国军身后的绝佳位置(弥补了兵力上的不足),为何仍然是“逃跑”(至少应打个平手)?这沽且不谈。“杨靠一支舰队可以先后击败舒坦梅兹、连内肯普、瓦列、罗严克拉姆和缪拉五支舰队”。我不相信WITWIND兄连这都不懂,还是考考小弟。书中明明很清楚嘛,杨是采用游击战。孙子云: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努尔哈赤云:敌一分为十,我十合为一,我众敌寡,百战百胜。莱因哈特占尽天时,杨占尽地利(天时不如地利?不过最终成败还要希尔德的人和)总之,这是必然采取的战术。这么说是为了说明杨并不是神,巴米利恩星域会战前击败舒坦梅兹、连内肯普、瓦列3支舰队,是因为他占尽地利优势。

其三,回廊之战,帝国双璧扮演的角色充其量就像亚姆立札会战时的杨。这么说或许有些强词夺理,难取信于人,但全局的指挥和单独个体的指挥是两回事。(我也没说他们比杨强)至于吉尔菲艾斯,亚姆立札会战他有四倍于杨的兵力,但吉尔菲艾斯也重任在身,WITWIND兄说吉尔菲艾斯四倍于杨的兵力“没拿杨怎么样就不合情理了。不过我倒希望看一看杨VS吉尔菲艾斯(这也是罗严克拉姆所希望的)。

另外再补充一下,一个民主制度的国家在战前,可能对平时的部署作巨大的调整吗?他不可能作出“违背常理”(或者说是违背大多数人意愿)的布署(如此重用一个不久前才晋升的将军--杨,本身就有些违背常理)。一战的俄国总动员,苏联国内战争的战时共产主义,二战德国的闪电战,都只可能出现在帝制或专制国家。民主制度的国家如美国,如不是日偷袭珍珠港,恐怕连对日宣战也是不可能的。从战时状态,帝制或专制国家明显比民主制度的国家来的有利。(二战中法国如没有那么多人七嘴八舌,也不会6个月就沦陷)。否则,苏联也不会越打国力越强。

凡此种种,我认为《银英传》中各场战役及其胜败都有其必然性,(并不是为田中圆谎)当然,这也是一部架空历史应具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