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米利恩星域会战双方作战艺术评价

Witwind

巴米利恩星域会战双方作战艺术评价

Witwind

巴米利恩星域会战是《银河英雄传说》中一个极为引人注目的会战,这一会战是《银英》中两大用兵天才莱因哈特·冯·罗严克拉姆和杨威利自亚斯提星域会战之后的首次正面交锋,也是两人在各自部队数量相对平等的情况下展开的一场斗智斗勇的战斗。战斗的结果是杨占了上风,若非战场外的因素,莱因哈特就成了同盟军的炮灰。这个结果对于杨和莱因哈特两人的用兵才能来说是正常的,也是合情合理的。在这里不想讨论这场会战对整个战局的影响,只评论一下双方的指挥艺术。

说这场会战双方的条件是相对平等的,或许有些人会持不同意见。帝国军在兵力上占一定的优势,且只要拖到帝国军其它舰队到来就可以了——事实上缪拉的确在关键时刻赶到了战场——所以时间对帝国军也有利,因此应该是帝国军的条件更优越。的确如此,但不能忽视的是同盟军的战斗力较强,杨舰队的领导班子可谓是银河系里最完美的。虽然在巴米利恩蔷薇骑士连队并没有派上用处,波布兰和高尼夫的空战队也吃了不小的亏,但费雪的舰队运作、卡介伦的营运、菲列特莉加对事务的处理、派特里契夫对士气的激励、姆莱的参谋能力、巴格达胥的情报能力等等都使杨的命令能得到很好的贯彻,也能给杨威利作判断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且亚典波罗、梅尔卡兹、莫顿、卡尔先、马利诺等人远非阿尔顿林肯、托尔奈森、格留尼曼、布拉希契、卡尔纳普之流能比,尤其亚典波罗和梅尔卡兹也不输于缪拉;另外,尤里安的洞察力也在这场会战中起了很大作用,他看穿的莱因哈特的计策,而奥贝斯坦在战术上并没有给莱因哈特出过什么好的主意,因此尤对杨的作用比奥贝斯坦对莱因哈特的作用至少在这场会战中要大得多。所以,同盟军在这场会战中的人才资源比帝国军要强得多,这也就弥补了在兵力和时间上的劣势。

这样一来,双方在战术上的表现就非常重要了。而且正是由于莱因哈特在战术上犯了极其严重的错误,所以才输掉了这场会战——这里姑且认为巴米利恩星域会战的赢家是同盟军,因为至少在战场上帝国军打输了——莱因哈特在这次作战中的表现是极为失常的。我们先来看一下莱因哈特在巴米利恩星域会战中所使用的战术。按他的说法就是:“纸虽薄,但只要叠上多层,就能够把酒吸干。”也就是他的这一番话,使得帝国军的诸将多少有些放心地离开莱因哈特,给杨攻击莱因哈特创造了机会。但事实上,这些有能的提督应该发现,莱因哈特的战术是极站不住脚的。

首先,纸要叠上多层,那就必须要有多层的纸,可以说纸的数量要远多于酒的数量——尽管这两个数量似乎是无法比较的,但实战中这两个数量都比喻的是部队的数量。但莱因哈特的兵力是有限的,也就莱因哈特在会战中布下无穷无尽的防线是不可能的。在战斗中,莱因哈特共布下了二十四道防御壁,一旦有一道防线被击破,组成这道防线的舰艇可以移至后方还组建另一道防线,这看来似乎可以形成无数道防御壁,这样的话,同盟军的兵力肯定会被帝国军消磨掉。但这里疏忽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防线是要靠舰艇布组成的。在同盟军突破帝国军防线的时候,帝国军不可能没有损失,所以每道防移至后方组成的新防线实力肯定要比原来弱,久而久之,帝国军被越打越少,最后必然产生连一道防线都无法组织起来的情况。这样一来,帝国军布下那么多防线,而反分散了兵力,给了同盟军各个击破的好机会。而且,防线一再被突破,也会影响到士气的问题。

当然,我们不能说莱因哈特的战术是没有价值的,但这种战术用错了地方。纵深防御的战术在历史历次的战役中都表现出很好的作用。这种战例极多,像莫斯科会战,苏军布下了层层防线阻挡德军的进攻,虽然最后苏军胜利不能不说是靠了天气的帮忙,但没有布下那么多防线,而是全军齐上与德军决战的话,莫斯科肯定守不住。(事实上,在莫斯科会战初期,苏军西方面军司令官巴甫洛夫上将就是一次投入大量兵力到前线,被德军在明斯克一带包围全歼,使西方面军损失了四分三的兵力,而巴甫洛夫也被枪决。)所以,纵深防御战术是有它的价值的。但这种战术几乎清一色都是用于陆战,而不是海战,说得更确切一些,这些战役攻方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夺取要地,而不是歼灭敌人,所以只要排除敌人的防御即可,突破防线后不必再和敌人缠斗;而此时守方采用纵深防御的战术正是为了缓解对方的进攻速度,消耗给养,打乱对方计划,可谓是对症下药。而海战不同,海战的主要任务大多都是歼灭敌人——登陆战除外——这就需要和敌人缠斗,而不是突破防线后可以一走了之的。即便是像中途岛这种明显以攻占要地为目的标战役,一旦双方海军相遇,也是不搞掉你誓不罢休。所以海战中,双方都不会轻易分散兵力,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将更多的火力投入战斗。令东乡平八郎在对马海战中一举成名的著名的T字形战术就为了将更多的火炮攻入战斗而诞生的。而巴米利恩会战更接近哪种情况,相信谁都能看得出,无论帝国军还是同盟军都不是为了争夺巴米利恩星系。

当然,如果为了拖时间,莱因哈特的战术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但他没有将战术贯彻到底,这是他所犯下的最致命的错误。当杨布下疑兵时,他竟然会武断地下令出击,以至中了杨的调虎离山之计,险些成为了炮灰。其实,莱因哈特可以完全不理会杨所耍的花招,只是严阵以待敌人的进攻。因为时间对莱因哈特来说是有利的,时间拖得越久,杨的胜算就越少。虽然说莱因哈特所擅长的是进攻,而且他的性格也具有攻击性,但他订下了纵深防御的计划,本来就是作违背他的性格的打算。然 而他贸然地出击,只能说明这次作战他的表现失常之极。

相对于主帅的失常,缪拉的表现则要好得多,可谓是帝国军在这场会战中唯一表现正常的将领。他赶到战场后,并不是没头没脑的见同盟军就发动猛攻,而是先插入伯伦希尔和同盟军之间,以保护莱因哈特,然后再寻机救出被包围的友军。如果他直接对同盟军的包围圈进行攻击的话,很可能会在同盟军反应过来之前救出友军,但再想救莱因哈特就来不及了。可惜的是,缪拉的到来虽一度把同盟军逼入绝境,但已无法挽回颓势,即使杨不使用那把包围圈让开一角的奇策,帝国军也无法在战场上击败同盟军。因为这时的同盟军士气要远高于帝国军,亚典波罗那句“我们的司令官不应该只因为对方加入了一个舰队就露出疲态认输了,我还想看看‘奇迹的杨’的本领哪!”正表现出同盟军上下依然保待着对司令官的信任和对胜利的信心;而帝国军则已经被打懵了,卡尔纳普的言行表明了他们的军心已产生动摇,而在杨让开包围圈的口子时不是巩固阵地,把口子开得更大,而是不顾一切地冲进或是涌出,又证实了士兵们方寸已乱。所以即使缪拉还有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也无法力挽狂澜了。若非米达麦亚和罗严塔尔袭击的海尼森,莱因哈特必死无疑。

杨的表现比莱因哈特当然要比莱因哈特好些,否则也就赢不了对方。杨在这次会战中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刚才所说的将包围圈让出一角的奇策,这一步棋几乎将缪拉舰队一举击碎,使同盟军再一次将伯伦希尔纳入射程之内。另一个闪光点就是在会战初期他巧妙地利用了托尔奈森的急躁所产生的混乱——莱因哈特和杨同样都命令部下在一定范围内照个人布署应该,同盟军没有出现混乱而帝国军出现了,也正说明同盟军战斗力要强于帝国军——使同盟军在会战初期就取得了一定的优势。战果虽不大,但给双方士兵心理上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虽然在兰提马利欧星域会战中帝国军也趁同盟军重编队形的混乱之际发动猛攻而扭转了劣势,但难度绝对没有杨在巴米利恩的行动大。一来在兰提马利欧帝国军在数量占着绝对优势,而在巴米利恩同盟军则没有这种优势;二来同盟军当时是队形已全部混乱了,而且重新编队也需要花一定时间,而在巴米利恩帝国军只是局部混乱,时间也只有片刻而已;第三,即使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下,帝国军在兰提马利欧依然让同盟军重新组织起了防线,而如果杨在巴米利恩能拥有上述帝国军在兰提巴利欧的两大优势中的一个,恐怕巴米利恩星域会战在第一天就会结束。可以说,仅这两个闪光点就能说明杨的战术素养在莱因哈特之上了。

然而除此以来,杨在这场会战中取得的战果与其说是他的魔术师般的战术,不如说是莱因哈特的失误双手奉送的。杨在重整阵容后采取了快攻的作战方法,从打倒莱因哈特的战略目的上来说是正确的,因为这样可以使同盟军迅速地冲到伯伦希尔面前,将莱因哈特轰得粉碎。但是在莱因哈特的纵深防御之下,虽然最终杨依然能够全歼帝国军的二十四道防线,到时恐怕帝国军大部队也已赶到巴米利恩,因此带采取突破战术就会对同盟军不利。所以在尤里安看穿了莱因哈特的战术后杨改变战术也是正确的。

但杨所改变的战术却让人不敢苟同。这时对同盟军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时间,杨必须速战速决,趁帝国军大队人马到来之前打倒莱因哈特,才能达到他的战略目的。因此,他此时仍应采取攻势,只不过是将突破战改成歼灭战。莱因哈特将兵力分成了二十四道防线,杨如果只是突破敌阵向前进攻,正会像原著中所说,被突破的帝国军就会回到后方组织起新的防线,这样的话虽不至于达到防线没完没了那么夸张,也够杨突破一阵子的了。而如果杨在一开始就把每一道防线的帝国军彻底歼灭的话,那么就不会再有新防线的产生,等二十四道防线全解决了,莱因哈特也束手就擒了。或许有人会说,等二十四道防线全被杨歼灭的话,时间也已来不及了。其实仔细想一下的话,莱因哈特在亚斯提攻击同盟军第四舰队时,双方数量比不到2比1,且同盟军的第二、六舰队此时都已在亚斯提,莱因哈特依然能在第二、六舰队到达之前击溃第四舰队,那么,在巴米利恩杨舰队对于每道帝国军防线的兵力比是24比1,歼灭对方如同掐死只蚂蚁一样,又花得了多少时间?

然而,杨却是命令全军后撤,布下疑阵让莱因哈特上勾。前面已经说了,莱因哈特如果不管杨所耍的花招,依然采取即定方针等候同盟军前来攻击,这样杨的战术反而浪费了极其宝贵的时间。而且,莱因哈特的这次轻易出击,对战役的最终结果来说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若不是这一步,帝国军绝不会输。所以说,正是莱因哈特的低级失误,造就了杨在巴米利恩的辉煌。

即便到了这步,胜利的天平还没完全倒向杨这边。因为这时让莱因哈特棘手的时,杨分兵两路,到底哪路是主力,哪路是疑兵。最终,莱因哈特还是将疑兵当作了主力,这不能不说是杨的运气。如果莱因哈特当时没有猜错,向同盟军真正的主力发起猛攻的话,究竟是谁会赢还很难说。杨的战术的成功所需的两样最为重要的因素——莱因哈特会改守势为攻势以及莱因哈特的主攻方向是同盟军的疑兵——都不能不说是运气始然,靠这种撞大运的作战方法让人们不得不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