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原著亚姆立扎会战中的不合理之处
witwind
说到亚姆立札会战,可能是《银英通过情节的发展,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霍克的作战计划,只不过是八支舰队进入帝国领土向深处前进,这样就完了。说实话,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简单的作战计划——当然,霍克不可能写得很简单,但实质内容实在看不出多少,完全是打到哪儿算哪儿。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很多,要打好战役,战前的作战计划是十分重要,而且详细的。比如德军在进攻苏联时制订的《巴巴洛沙》计划,它规定了德军在战争中的最终目标,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群中每一个师的进攻路线、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期限,整个计划是非常精细且复杂的。另外,作战计划的制定也必须靠整体的脑力劳动,像日本空袭珍珠港的作战计划中,就是由山本五十六提出构想,以大西陇治郎、源田石、渊田美津雄、黑岛龟田、村田重治等多人合力完成。日军在珍珠港战役中动用的部队不到一万人,而同盟军动用的人数却是三千万,这么庞大的作战计划一个人怎么可能制订得了?对此,霍克不可能不知道。即使霍克狂妄自大,认为自己一个人就能制订计划,那些接收他提案的政客也应该明白这样的作战计划是否行得通。
更关键的是,霍克的作战计划里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这和一篇文章没有中心思想一样。军官学校第一名的优等生,当然未必会是在战场上的名将,但至少也是个“纸上谈兵”的高手吧!然而无论如何,一个优等生制订的作战计划的战略目标连他自己也讲不清楚,竟然说出“只要以大军长驱直进到帝国领域的内部深处,如此就可让帝国的那些人为之胆寒了!”这样的话。至于同盟军后来在补给上出了问题,他竟然拿不出一点对应的方案——甚至是无用的方案——这实在不像是一个第一名毕业的优等生表现出的样子,只能认为他的第一名是带水份的。不过我想,即使是田中,也没有想过把霍克塑造成一个考试作弊的家伙,所以,关于霍克的无能,实在是无能到了不合理的情况。
当然,凭霍克一人是不能决定同盟军对帝国的攻侵作战的执行的。最终决定要采取军事行动的是自由行星同盟最高评议会。评议会一共由十一个人组成,投票结果是六票赞成、三票反对、两票弃权通过。这点就又让人不得不疑惑。第一,评议会只有十一个人,就十一个人能决定大事吗?众所周知,现在地球上的民主国家很多,在这些国家中,类似评议会这样的政府机关,无论是议会也好,参议院也好,人民代表大会也好,哪一个没有成百上千的人?而且,这些国家中人口最多的中国也只有十多亿。人口达一百三十亿的自由行星同盟最高评议会只有十一个人,不觉得太过份了吗?如果人多的话,即使依然无法改变出兵的命运,至少战后特留尼西特那种人也不会那么得意了。
出兵的理由是“根据电脑的预测,如果能在一百天之内取得对帝国军事上的决定性胜利的话,支持率最低将可上升十五个百分点。”不管这台电脑的预测准不准确,到底所谓的“决定性胜利”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指把帝国彻底打倒?还是只要对帝国取得战略优势就行了?如果要把帝国彻底打倒,那么要是真能做到这点的话,恐怕支持率就不是上升十五个百分点这么简单了,极有可能支持率会超过百分之九十。但这点能做到吗?当年伊谢尔伦要塞还没建成的时候,同盟花了近百年也没有能够打倒帝国,现在即使攻占了伊谢尔伦要塞,又不能带着要塞去攻打奥丁,难道这时同盟军就能一战成功?所以,这些政客应该明白,即使要打倒帝国,在一百天之内取得对帝国军事上的决定性胜利,显然是在蛮干。而如果“决定性胜利”仅仅是要取得对帝国的战略优势,那么杨威利不流一滴血攻下了伊谢尔伦要塞,这么大且现成的胜利难道还不能让满足支持率上升的条件?而且更奇怪的是,这些政客竟然从来没有想到过失利。即使在一开始决定出兵时觉得胜的把握挺大,但到了补给困难,部队几乎无法作战时竟然还在做胜利梦,虽然毫无战果地撤兵会被追究政治责任,但难道他们没想过失利的话他们将承担更大的责任?这样的家伙们竟能取得一个占银河系三分之一人口的国家的政权,真不知是怎么被民众选出来的。
至于军事方面,同盟军失利的主因就是帝国军的焦土政策。帝国军在撤走前将民众的粮食带走,然后让民众吸干同盟军的补给。老实说,这种战法真的那么有效吗?首先有一点很奇怪,在同盟军向民众征收粮食时与民众产生了冲突。在这里不禁想问田中先生一个问题,为什么同盟军向民众征收粮食,民众要反抗,而帝国军撤离时带走所有的粮食,民众就乖乖地交出来?这显然不合常理。
从纯军事的角度来说,焦土政策是历史上常用的政策,但焦土政策起决定作用的会战,历史上恐怕没有。作为入侵的一方来说,被占领地的民众拖垮是很少见。孙子也说过:“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也就是说,进入敌国领土作战,粮食给养就应该在敌国补充,因占领地增多而耗干部队的给养实在很没道理。
退一步来说,即使同盟军号称解放军,他们发给民众食物,但他们占领了行星,行星自然会生产出粮食来补充军需,同盟军的补给应
该不少反多。帝国军带走了粮食,但不可能带走土地,带走森林,带走海洋、河流、湖泊,即使同盟军一时征不到食物,但他们同样还可以种地,在非常时期可以种一些生长较快的作物。在相当于公元三十六世纪的宇宙历八世纪末,种植业完全可以发展到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收获。如果实在来不及种地,还可以打猎、捕鱼,不应该活不下去,毕竟他们占领的是一个行星。当然,有人会说有些行星的条件比较差,属边境的开发中行星,无法在短期内生产出食物,像这种行星没有战略价值,根本不必去占领。军事上强调对战略要地要寸土必争,对一些非重要的地区并不必专门派兵去占领。同盟军占领了五千万人口的占领区,这些占领区应该能生产出一亿五千万人份的粮食。所以,同盟军只可能在长期征战中觉得疲劳,但决不会挨饿。
另外,同盟军需要补给,国内也的确派了输送舰队,结果被吉尔菲艾斯全歼。在战争中切断敌方的补给这很正常,但怪就怪在这个输送舰队只有二十六艘护卫舰护航。原著中说,卡介伦曾提出要一百艘来护航,但被驳回了。其实,以同盟军这次出动的兵力,一百艘都显得小家子气。在亚姆立札会战中,同盟军出动了八支舰队共二十万舰艇,我们可以计算一下这二十万艘有多少是预备兵力。在亚斯提会战中,同盟军三支舰队有四万舰,平均一支舰队一万三千多艘;第十三舰队刚成立时是六千四百艘,相当于半支舰队;兰提马利欧星域会战中同盟军的第一舰队有一万四千六百艘;巴米利恩星域会战中杨舰队为一万六千四百二十艘。所以总地看来,同盟军的编制是一支舰队大约一万五千艘。那么八支舰队兵力应该差不多是十二万艘。这样看来,同盟军的预备舰队至少也能有八万艘。有整整八万艘的预备队,即使派两万艘去护航也不嫌多。同盟军的补给已出现问题,因此至关重要的输送舰队只肯派二十六艘护航,也实在太说不过去了。
最后再谈谈双方的兵力对比。田中先生在《风云篇》中某章写道,莱因哈特在亚姆立札会战中的兵力仅为同盟军的六成,也就是十二万艘。其中攻击第十舰队的黑色枪骑兵,文中就明确地指出比第十舰队数量多,从战况看来,至少也有二万艘。吉尔菲艾斯舰队数量是第十三舰队的四倍,应该是六万艘。坎普担任攻击第十三舰队的任务,能和杨周旋到这个程度,至少说明坎普有和杨差不多的兵力,约一万五千艘。这样的话,米达麦亚、罗严塔尔、瓦列、鲁兹和梅克林格总共就只有二万五千艘,平均下来每人只有五千艘,相当于受他们攻击的第三、第五、第八、第九、第十二舰队的三分之一,这种情况下同盟军也会被打得惨败?若其中一、两支舰队落败也就算了,五支舰队全打输了,尤其是善战的波罗汀的第十二舰队被打得只剩八艘,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在战斗中,帝国军虽占优势,但也应该有损失。第十舰队与毕典菲尔特舰队在绝对数量上损失相当,这在原文中写得很明白;波罗汀的指挥能力应该不在鲁兹之下,第十二舰队基本上拼光了,鲁兹舰队所剩兵力也不会超过两位数。攻击第五舰队的罗严塔尔也应该没占到什么便宜,毕竟比克古也不是易与之辈,兵力又是对方的三倍;坎普则是吃了不小的亏,纯粹是被杨威利牵着鼻子走。在同盟军集结到亚姆立札的时候,损失了一半的兵力,也就是六万艘(也有可能是全军的一半即十万艘,但如果是十万艘的话,原先的八支舰队就只有二万艘了,但同盟军至少第五、第八和第十三舰队的损伤都不是很大,再加上其它舰队除第十二舰队被全歼以外,都还有些残兵,加起来怎么也不会只有二万艘),再上八万艘的预备兵力还有十四万艘,而帝国军即使毫发无伤也只有十二万艘,更何况他们估计至少也应损失了二万艘。这样双方聚集在亚姆立札的兵力应该是同盟军的十四万比帝国军的十万。但吉尔菲艾斯、瓦列和鲁兹的三万艘作为了别动队,因此在亚姆立札刚打响时帝国军在数量上还只有对方的五成,即使吉尔菲艾斯在同盟军背后点火同盟军也完全应付得过来。所以,帝国军真要想大获全胜,也只能期待奇迹的出现。
最终,同盟军在那么多不应该输的情况下败北了,而且败得还很惨,损失了七成以上的部队。莱因哈特也以此为将来进攻同盟本土基本上扫清了障碍。不过,这样的战役恐怕只会出现在小说里,如果发生在真实的世界里,恐怕结果就不会这样了吧!所以不要以为莱因哈特在亚姆立札会战表现得如何了得,如果不是田中,他恐怕就不会赢得那么舒服。而田中先生为了主角最后的胜利而使剧情如此地漏动百出,也只能说是《银英传》中的一点遗憾。
传》中影响最大的一场会战。这场会战中,同盟损失了大部份兵力,从此一厥不振(虽然后来还遭到了政变这样的打击,但因规模不大,同盟军在政变中只损失了一个舰队,损失要远小于帝国军)。所以,造成莱因哈特在远征同盟时双方的兵力差距竟然如此悬殊,亚姆立札会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同盟军真的输得一无是处吗?当然不是,可以说打败同盟军的并不是莱因哈特,也不是同盟自己,而是作者田中芳树为剧情需要把失败硬生生地加给同盟的。也正是这个原因,在字里行间透出了太多不合理之处,同盟军在这场会战中输得实在是冤枉。
看过《银英传》原著的朋友都知道,亚姆立札会战的发起者是同盟军准将安东留·霍克。他在《银英传》中被刻划成一个只会耍嘴皮子无能之辈,以贬低他人为手段来抬高自己的无耻之徒。这当然也无可厚非,但作为军官学校第一名毕业的优等生来说,霍克的无能实在到了令人难以致信的程度。
Copyright © 桑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