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和金庸(7)
Side7:
伤情篇
穆念慈VS法兰吉丝 杨康VS伊格里拉斯
这是早在第三篇出现之前便已定下的两个人物,但是无论如何,就是无法动笔。也许是因为这两个人物的反差是极大的,要分析这两个人物,便牵扯到两位作者写作的根本。
所以犹豫,不愿深究。然而,终究是无法回避。
所谓伤情者,为情所伤,为所爱之人所伤。这样的男男女女,在金庸的著作中比比皆是。就连金庸本人也曾这样说过的:“我写小说,不是写是非。更不是写历史。我想写的,终究是美丽的情感。”
而田中就完全不同。田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的战争、历史和政治题材的。这一点相信熟悉田中的人可以很容易地从田中的著作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历史片断。还有国家、人物、以及其他的背景设定。田中将这一切真实的外衣全部抛弃,而后只用其中真实的内在来加工、拼合,而后注入他自己的对于历史、政治、乃至人类情感的看法,使之终于成为自己的东西。
由于这两位作者都非常强调着自己写作的出发点,所以结果便是导致了在处理相似的人物之时,产生两种回然不同的情况。这其中,固然也和人物的设定背景有关,但是作者的本来意图却也实实在在地起着极大的作用。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两个女性角色的背景。同样都是有着非常出色的婚恋对象,同样杨康和伊格里拉斯都未必对她们全然无情。同样,这两个身处幸福之中却不知珍惜的男子,最终都选择了堕落。一个坠崖身死,而另一个更是死无全尸。他们是令这两位女子情为之伤的本因。所以也是这伤情篇的一部分,在这里自然免不了剖白一番。
同样是写堕落,两位作者在这两个人物身上花的篇幅落差极大。杨康几乎可以算是《射》中最为重要的配角。而伊格里拉斯,田中却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千多字便掀了过去。
但正是从着看似简单的一千多字之中,便足以看出两人写作意图的天差地别。
伊格里拉斯的堕落,是从他升迁的竞争开始的。由于身份地位的关系而落选的他开始自暴自弃,怀疑世人。这是他踏向毁灭的第一步,然而,这一步却是有着极大的外因的。即是由于当时阶级制度的黑暗。直到之后他被诬告,而后越狱身亡,这一层外因始终被作者反复强调。田中之所以这样处理,可以说是完全是出于一种本能。因为处理这种过场式的角色,一般都是会有很多方法的。田中对于这么一个角色的处理,也许是不能说明什么。但是反观全书,所有类似的人物,都被无一幸免地贴上了同样的标签-社会和政治矛盾的产物。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说,田中是否善于写情我并不清楚。但是田中不愿意写情是肯定的。因为象《亚》这种以中世纪为背景的故事,适当的加入一些感情的描述并无不当。然而,田中并没有这样做。不是他不想,而是他根本就没去想。这是写作的惯性使然,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也属正常,只是让读者稍感缺憾罢了。
反观杨康方面,同样作者也是从外因着手,强调他从小在王府中长大,娇生惯养,锦衣玉食。但是作者在将这一切轻轻带过之后,更加着重于描述杨康内心的正邪交战,以树立人物的形象。比起田中,金庸更加着重于人性的刻划,并强调着选择的重要性。
杨康的一生,其实是有着很多选择的机会的。而每一次,他也都是非常艰难地作出了抉择。姑且不论这些抉择到底是对是错。但就穆念慈而言,正是杨康的这些抉择,导致了她一生的悲剧。
这些抉择有些是可见的,有些是无形的,有些在明,有些在暗,有些轻描淡写,有些着墨极深。甚至从一开始两人相遇时的比武招亲,就已经开始了。
杨康见穆念慈连败数人而下场比试之时,这便是一个抉择。或许在人的一生中看似微不足道,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而这个抉择的本质,和以后杨康内心交战的许多抉择的答案并无二致,只有人性二字而已。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其实安排杨康出场的方式是可以有很多种的,而他和穆念慈相遇的情况也有很多的选择。至于杨康面对这比武招亲的女子,也完全可能有五种以上的选择。但结果,他几乎是毫不思索地就下场和穆念慈过招。金庸写到这一段之时,当然是有考虑过之后的情节发展的。因为是非常重要的一根支线的情节,将会影响全局的发展。所以,他也是不假思索地将这两个人推入了悲惨的命运中去。因为他必须创造出一个和主角截然相反的人出来。
杨康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无论他的才智、个性、容貌、都可以说是和主角郭靖完全相反。所以,这两人的结局也是完全的相反。
反观法兰吉丝和穆念慈,她们二人面对情感方面所经受的挫折所作出的反应,也是有很大差异。
法兰吉丝是从此将自己的神学修业当作了精神寄托,并最终自强不息地追随着亚尔斯兰和他的伙伴们,去创造出了属于她自己的人生。在这一方面,田中努力地塑造的,是一个受伤之后仍能坚强地面对新生的女性。对于法兰吉丝的个性,作者同样也没有太多的描述。只是强调着她身边的朋友们对她的关心。田中似乎是有意以温情作为法兰吉丝心境转变的桥梁。从一开始对于亚尔斯兰义务上的效忠,到逐渐溶入这群有些古怪,却是平和自然的小团队中去。法兰吉丝对于亚尔斯兰的看法和忠诚没有经过什么重大的心理斗争,平平淡淡就这样过来了。却让人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究其主因,是因为田中很好地把握了全书的气氛和节奏。使之始终维持在一种不紧不慢,轻松淡然的状态之下。即使是少许的感伤,在田中的执意搞笑之中,也会很快消于无形。
从这一点看来,《亚》其实是一部很商业化的作品。尤其是下半步。以致于到了作者本人都有些厌烦,或者说难以为续的地步。就我个人以为,田中结束《亚》的上半部之时,已到达了瓶颈的状态。如果一定要继续下半部的话,除非他换另一种方式来写,否则将会是非常艰难的。
而结果,已经很明显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了。《亚》下半部的故事之混乱,是最好的明证。其实田中所想要阐述的观点,对于政治领袖的,对于政治的。在《亚》的上半部中应该已经全部结束。失去了创作的原动力,迷失了的田中自然是无法将它继续写下去。而说到人物的抉择,田中完全是奉行了物以类聚的原则。他笔下《亚》中的每一个人,都被赋予了一些极端的个性。
达龙代表着勇猛和忠诚,那尔撒斯代表着智慧,法兰吉丝的神秘高雅,奇夫的洒脱不羁,奇斯瓦特的沉稳,亚尔佛莉德的纯真,以及所谓的主角亚尔斯兰的仁厚…等等等等…
在这样的处理方式下,法兰吉丝完全不可能背离这个所有优秀品质的结合体的。只能顺理成章地成为其中的一员,开始她全新的幸福生活。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却是一个童话。
这一点,读者很容易感觉到,而作者本人也并没有要掩饰的意思。
而同样写着这样的童话的金庸则不同。他努力地想要改变,改变这童话的本质,使之成为真实一些的故事。使之和读者更为贴近。而结果证明他是真的做到了一部分的。而他使用的方法,还是两个字-人性。
诚然,穆念慈是没有法兰吉丝那样的幸运。杨康留给她的,除了伤痛之外,还有一道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痕-杨过。
除此之外,她也没有象法兰吉丝那样“优质”的一群伙伴。所以,若是没有杨过的话,她会不会青灯古佛,了此一生,不问可知。所以,她注定了无法象法兰吉丝那样重拾自我的。因为金庸没有赋予她坚强的个性,从她和郭靖的最后一次谈话中可以看出,她对于失身于杨康是很悔恨的。而她恨的,却似乎并不是杨康,反而是她自己的命运。
在金庸笔下的这个为情所伤的女子,完全是一付典型的受封建礼教教条束缚的弱女子形象。我们不妨再将穆念慈和杨康相识相恋而后最终悲剧收场的故事从全书中抽出来。这样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穆念慈的心路历程。
从一开始对于击败了自己的这个有些坏坏的小王子的朦胧的好感,到误以为他改邪归正,前去刺杀完颜烈时的倾心。而后识穿其真面目之后的心灰意冷,到牛家村杨康杀死欧阳克时的被再次蒙骗,直至最后在铁掌峰上发现了杨康那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之后的抱着一丝希望而听天由命。金庸通过对于这段孽缘双方的内心刻划,而使之达到非常逼真的效果。再将其分拆,插入整个故事之中,成为全书中一条重要的组成部分。
感觉上,用这种手法写作是非常吃力的。而且效果不如田中的平铺直述来得简单直接,但是金庸却正是很好地利用了这种层层展开的方法,使他的作品变得活跃、生动。使得他笔下的人物给人以真实感。就这一点而言,似乎是可以给这几篇亢长的评论下一注脚。
田中和金庸,一位是努力地试图使自己的作品可以成为可称之为“真实”的东西。而另一位,则是努力地想要使自己的作品成为可以称之为“理想”的东西。
而最后,他们也确实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成功了。
金庸的作品,最终成为了“可供欣赏和探讨的真实”。
而田中的作品,则成为了“可供憧憬和喜爱的理想”。
Copyright © 桑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