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VS亚尔斯兰 (5)

Leyi

田中和金庸(5)

Side5:君王篇

康熙VS亚尔斯兰

在金庸所写的小说之中,出现过的君王数不胜数。而其中的分别更不可以道理计。

既有如成吉思汗般的一代天骄,也有如崇祯之辈的昏君。既有天生即有帝王之份的忽必烈,也有一介草莽的李自成。有出家为僧如一灯者,有戏说调包如乾隆者。而其中各方面条件和成长历程堪与《亚尔斯兰》中的君王亚尔斯兰相对比的,却是非这位康熙大帝莫属。

康熙和亚尔斯兰,同样都是堪称一代圣主明君的人物。但是这两个人成长的历程,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艰辛。

同样的年仅十四岁的君王。他们所需要面对的东西,却是人世间最为险恶的东西。

他所为之困扰的,是内在的人心。有人说“人心鬼域”而官场上的人心比之鬼域尤为凶险。

康熙的祖先是满人,是侵略者。而他统治之时的大清王朝,却是一个满汉之争尤为激烈的一个局面。这位年仅十四岁的少年要在要在这样的一个时期,这样一个人心无常的国度中排除内忧外患,开出一个天下一统民心安定的太平之世,实属难能。

而亚尔斯兰,和他的问题就恰恰相反。

亚尔斯兰是在人世间最残酷的沙场进行着他王者的修业的。他的身份也与康熙的侵略者后裔的身份完全相反,是以被侵略一方的王子的身份来实行他的王权。这截然相反的两个例子,就决定了这两位必定是两位不同意义上的伟大君王。

康熙真正亲政的最大障碍,是他的父亲为他安排的四位顾命大臣。其中,尤以熬拜最为难缠。这和亚尔斯兰要去面对养育了自己十四年的父王,又是完全不同的。康熙铲除了熬拜,令天下汉人拍手称快。但亚尔斯兰如果真的将安德拉寇拉斯斩与剑下,恐怕便很难再有以后的“解放王的治世”了。

而且,以亚尔斯兰的性格而言,似乎也是不能容忍自己有这样的行为。

而在政治理念方面,两人的成长方式也不同。

康熙是从书本上,从前人的经验教训中逐步地成长起来的。很少有人能给予他指导。因为对东方皇帝的言行一直便是绝对的权威。而那个年代的政治气氛,也并非谏臣活跃的时期。这位皇帝一直都是在凭借着过人的天分和一颗天生王道的心,在黑暗中摸索着这样一条道路。

而亚尔斯兰的身边,却是有着号称大陆第一智谋之士的人在指导着他的前进的。所以,亚尔斯兰的政治理念给人的感觉是有些突兀的。仿佛他在一夜之间便忽然具备了成为一个改革者先驱的觉悟。只是和那尔撒斯的一番谈话,便将推翻奴隶制视为建立自己王国的基本国策。而其性格的特征,也要较之康熙缓和良善。

其实可以这样说,康熙是有着一位帝王的宿命感的人。是以他对权利的欲望和自我能力的表现欲,都要比亚尔斯兰要强得多。

至于亚尔斯兰,则是不具备这种自觉的一位普通的聪颖少年,只是被战火和自身命运所左右。他的行动大多是被动的,之所以最后他会成为“解放王”,是因为帕尔斯需要象他那样的帝王,需要有人去解救他们。而他作为那尔撒斯的政治理念的实行者,都对此负有责任。这种情况要一直到泰巴美奈向他透露他的身世时才有所改变。但那也只是给他树了一个敢于挑战命运的幌子而已。其实他去求取宝剑鲁克那巴德只是一种仪式,表明他已从一位受命于天的王子,变成了一位敢于和命运抗争的真正君王。作者是通过了对于亚尔斯兰平日里的细节的描写的积累,到了真相大白时的蜕变来一举完成了一位君王成长的心理历程。虽说是较为脸谱化和形式化了一些。但总的来说,我们的田中大神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而作为史诗题材的《亚》也确实需要这样的一位君王就可以了。架空的优势,被作者运用无遗。

至于康熙方面,由于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角色。作者的发挥势必是要受到许多方面的限制。所以金大侠从人性,理性和君王的处世哲学来阐述一代明君的身心和成长。从政治上,军事上,人事上,多方面地将这个角色细细地分析。使康熙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逐渐成型。其手法较为细腻。这在处理不同时期的康熙的心理对白中表露无遗。

康熙和亚尔斯兰,这两个角色都并非一成不变。但两位大师用各自不同的方法,将他们的成长记录在自己的作品之中,让人感到自然、顺畅、慷慨激昂,而直至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