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复VS席尔梅斯 (1)

Leyi

金庸VS田中芳树之(1)

金庸VS田中芳树之 慕容复VS席尔梅斯

接触金庸的作品,是从小学时代开始的。他的十四部小说都已不知看过了几遍了。而在每一个时期,能够体会到的东西也都各不相同。从最初的一知半解,到后来的沉迷其中,直至最后的诚心感佩。其中的历程,是任何一个只是“读一读或研究研究”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吧。

因为人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或许你第一次看见罂粟的花朵时会为之惊艳。但你又怎会知道他的果实却是可以令千万人深陷泥沼。也许你看到了那些毒海中的生灵会从此唾弃这种植物,后悔你曾经为它的外表所蒙骗,却忘了其实如果使用得当的话,它也是一种可以治病救人的药物。

这个世界上的事就是如此,在你还没有看清楚之前请不要轻易地说-不。

好象有些扯远了。那么,让我们言归正传。

田中芳树,是在近年才开始接触的作家。说来惭愧,他的那部闻名遐尔的《银河英雄传说》自己并没有看过。只是拜读过他的另一篇架空《亚尔斯兰战记》。之所以会如此,倒并非觉得田中不如金庸。其实从他的这部作品中,我是很受到了一些教益的。只是最近囊中羞涩,实在是没什么闲钱买书来看。

所以,也许在田中来说我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发言权的。

只是,感觉要比较的话也应该较为科学和客观的来比。所以才斗胆,写下了这篇东东。

在我看来,其实就这两位作者的文化背景、写作的着重点、和写作的技巧来看的话,根本就不具备比较的条件。

他们一位是中国人,从小就在略带封建礼教的文化氛围中生长。一位是日本人,是在二战之后,一种矛盾和扭曲的东西文化的碰撞中成长。一个人在年青时曾经经历过痛苦的失恋,而另一个却在政治和历史的漩涡中苦苦思考,根本无暇去引证爱情之为物。他们两个人的年龄相差数十岁,他们两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看法有着千差万别,他们两个人所能写出的东西自然也是不同的。

所以,金庸的簇拥者们不用指责田中对于爱情的淡薄。而田中的支持者们也不必大骂金庸煽情。

试问,有哪一位作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是可以不带一丁点儿私人的感情色彩的呢?又有哪一个作家在写作时会将自己最不擅长的东西故意曝露于纸上呢?

恐怕没有的吧?

那么,作为读者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耿耿于怀呢?

让我们将话题转回到比较的角度。如果有了较为理智心情和客观的态度,那么就真的来比较一下吧。

由于只看过《亚尔斯兰》的关系,所以田中方面就只能谈谈这一部作品了。

首先要看的是剧本。

虽然田中芳树的这篇小说是一部名义上的架空小说,但是就连田中本人都承认的,其实背景和设定方面都是按照中世纪的几个我们熟知的国家来创作的。如帕尔斯即古代的波斯、密斯鲁是埃及、鲁西达尼亚为罗马、特兰为蒙古或匈奴···等等等等。还有那王都的名字-叶克巴塔那,国王的名字安德拉寇拉斯,都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人和城市。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亚尔斯兰》也不是完全的悬在空中的。而即使是这样,作者还是花费了很大的心力的。翻阅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典故。如果这样还是有一些些的欠缺的话,那也只是无伤大雅的细微没节,是不值得深究的。

而田中的这部作品之中,最成功的还要算是人物的描写。

想来在《银英》中也是一样的吧。所以如果真的要比的话,这个是真正可以一比的。

因为世界上所有最最伟大的作家,都是因为他们塑造了一个个能够深入人心的-人。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两位作家,都塑造出了一个个怎样的角色呢?

田中芳树方面:

1.席尔梅斯

如果你要问我,在《亚尔斯兰》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谁。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席尔梅斯。

是的,当然是席尔梅斯。

过人的身手和胆识,非凡的军事政治才能。身材修长,天使和恶魔相间的容貌。冰与火的结合体。冷酷无情的战士,少年倔强的王子。这位背负着乱伦的命运的老国王迷信的牺牲品的年青武士的设定实在是酷得一塌糊涂。

从他一开始的登场,那神秘的银假面就已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神经。作为全篇中最具威胁的反派,他每一次的出场无不洋溢着一种阴暗的气氛。

其中最为惊心动魄的,当属他在求取宝剑鲁克那巴德时,和奇夫狭路相逢的一段。

当时的情形千钧一发,鲁克那巴德在手的席尔梅斯就象是传说中的魔王那样的杀气逼人。因为那时只要取得了鲁克那巴德,就可以夺回原属于他的王国。然而这传说中能封印蛇王的宝剑却不愿承认席尔梅斯是它的主人。最后,一心复国的席尔梅斯对于这样的状况竟可以处变不惊,不意气用事地将宝剑放下。

看到这里的时候有些不能理解,何以他可以表现得如此平静。直到后来才知道,历经了人世间最痛苦的欺骗和背叛,甚至连自己的出生和复仇的对象都成为一个误会的席尔梅斯,能够在此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并非幸致。

这样的人,在这世界上也是真正可以存在的。

田中很好地把握了这样的一种情感,一种人物。从而塑造出了一个对于世上的一切都能静心以对的,一心复国的王子形象。

然后,再让我们来看看金庸笔下的一心复国的王子,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

金庸方面:

1.慕容复(天龙八部)

其实在金庸的所有小说中,我是没有特别偏爱哪一本的。

要说有,那也是其中的某些人物让我喜欢。

天龙八部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人。迂腐而痴情的段誉,豪气冲天却又柔肠百结的萧峰,古灵精怪的钟灵,柔情似水的阿朱···但是如果要说到讨厌或嫌恶的,那就非这位“慕容公子”莫数了。

出身武林世家,年纪轻轻便身负绝世武功,和小说的主角之一并称“北乔峰、南慕容”而威名远播。再加上生得英俊潇洒,举止温文儒雅,明里是继承武林泰斗的正统传人。暗里是北魏一国的遗世孤王。从慕容复一出场,就是光彩逼人的。甚至他人还没有出来,光是他的影子,就已经把小说的主人公段誉给压得恨不得找地缝钻下去了。

在这一点上,金庸巧妙地利用了每一个认识和不认识慕容复的人的语言、神态、作风、为人,直至感情的流露。来衬托出慕容复这样一个在众人中的光辉形象。

然后,当读者真正接触到这个人物之后,再慢慢地将他那那神诋一般的外壳一点一点地剥落,直至露出里面那自私自利、为野心蒙蔽了理智,为追求皇权,可以不择手段抹杀良知的真正内在来。而且这良知还是一点一点的消逝,从心中的邪念的逐渐扩大,不停的矛盾。直到最后终于不可收拾,在梦想破灭众叛亲离后终于发疯。这样的手法和笔力不禁令人赞叹,作者的用心之良苦。

同样以描写的最为生动的和王语嫣在枯井边的谈话为例,当时王语嫣有感于慕容复的薄情和段誉的一往情深,想要跳入井中,以报段誉的痴情。慕容复在内心斗争着要不要相救,手虽然已伸了出去,却最终没有去拉想要寻死的王语嫣。到最后竟连劝慰的话也没有一句,终令王语嫣心灰意冷,从此恩断义绝。

这一段的描写相当的传神,给人以非常的震撼和真实感。就这一点而言,田中确实是相对的要逊色一些。而我所见过的小说家中,也就只有寥寥的数人有此功力而已。

但是,就象前面已经说过了的,这并不是说田中不如金庸,只是每个人写作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田中想要突出的,想要写的,是一个被真相蒙蔽,被不幸的身世折磨,但却依然保有着武士的精神,最后都不失为皇族的骄傲的王子形象。以及这样的一个人,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中的成长的历程。

在田中看来,席尔梅斯为了皇权不择手段也罢,托庇求存也罢,都是无可非议的。而在田中的作品中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建立了起来。说穿了,其实这种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在田中的作品中鲜有提及的爱情观,都是属于较为西化的东西。而其写作的风格,也正与此相符。所以说,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席尔梅斯的形象,也是理所当然的。

而金庸想要写的,却与田中的不同。

如果说田中想要写的是一个憎恨着这个不公的世界的人的话,那么金庸想要写的,就是一个被这个不公的世界憎恨着的人。由于金庸是在长期的封建礼教的思想灌输下长大的,纵然他的作品有时是会受到一些西方的新文艺思潮的影响,但其创作的本质和他自己所固有的价值观还是比较传统的。

所以,同样是真实与欺骗,同样是冷酷无情的王子。但是他们两个人从出发的那一刻起便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金庸赋予了慕容复以两张完全不同的面孔,一张是善,一张是恶。一张在明,一张在暗。一张被他写得风采出众,而另一张就写得丑陋不堪。在这两张面孔的交替间,一个活生生的慕容复,一个作者眼中的卑劣小人的可悲形象如木雕石刻般竖立了起来。

而田中就恰恰相反。

从一开始他就将席尔梅斯的两张矛盾的面孔表面化了,让他们同时显现于读者的面前,并从一开始就向你揭示了这矛盾的根源。他没有过多的丑化或美化席尔梅斯这个人,而是尽可能直接的将这矛盾调和,变成一个较为真实可信的个体来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至于对这个人物的评价和好恶,田中始终都是站在旁观的立场,听凭读者自己去处置。

同样是矛盾的人物,但在两位大师的笔下,却是这样的截然不同。其实谈到这里,我们已经是在探讨着写作的风格的问题了。若是还只是在了他们中谁的作品更胜一筹而吵闹不休的话,那就显得有些肤浅了。

因为对于这两种写作风格,是谁也无法作出客观的评判的吧。所谓众口难调,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而到了这里,我也终于让今天的这一篇评论,暂时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