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姆力扎会战的合理与不合理

Anavrin

熟读《银英传》的人应该会发现,如果说在战略布局与政略捭阖上田中还能让人信服得话,那么落实到具体的战役就难免不令人满意了;更糟糕的是,《银英传》中前后的数字往往不能吻合,比如第一章中说同盟总动员了3000万人,二十万艘舰只,但第五章中又说当时莱因哈特的兵力是2000余万同盟军的六成。(有人也许会争辩说2000万是指战斗人员,那么又怎么解释同盟军死亡总数就逾两千万的事实呢?)相比之下,莱因哈特在全面攻略同盟的极盛期(“双头蛇”),排出的兵力竟然也只有一一万二七○○艘战斗舰只,四万一九○○艘支援舰只,将兵一六六○万而已,而帝国的实力比起同盟要高出了50%!况且同盟的8个舰队,按正常编制一个舰队一万五千艘舰只计算(其实各舰队内应该包括了补给,情报等支援性战斗力量),那么八个舰队共12万艘,如此后备军为8万艘,达到了常规兵力的 2/3,这难道是合理的吗?不过,最离谱数字却出现在补给量上。据称,为5000万的帝国居民提供90天的食物,需要50亿吨的谷物,如此折算下来,帝国居民三个月的口粮居然是100吨!简直令人瞠目结舌。因此按照田中给出的数字做所谓精算,只会越来越头大,但如果是从战略角度考量的话,倒还是言之成理的。

亚姆立扎会战的惨败,不是输在战场,而是输在庙堂之上。《孙子兵法》第一句话便是: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然而同盟却为了博取民意支持而轻率出兵,实败亡之道,此其一。

要说没有军事计划,肯定是冤枉了霍克大人(只是霍克在介绍计划时,被田中的省略号打发了……^^),但霍克计划的致命伤是对己方实力盲目乐观,又没有标志阶段性胜利的明确战略目标,因此在战争陷入僵局时无法抽身。这有点象美国的越南战争,越南战争的发动一半是美国人的道德冲动,另一半则出自于臆想中的威胁(“多米诺骨牌理论”)。但它始终缺乏一条清晰的战略主线,一方面美国不愿把战争升级,另一方面却追求一场“全或无”的终极胜利,最后只能在泥潭中越陷越深。(而且美国所恐惧的骨牌效应也并不存在,事实上,美国撤军后留下的政治军事真空,很快出现了新的地缘政治力量——得到前苏联支持的越南意图填补,从而也彻底粉碎了所谓意识形态阵营铁板一块的神话。)占有了伊谢尔伦要塞,本来是掌握了战略上的优势,不过也会由此夸大自己的实力,成为计划拟定时的负担,这便是战争中的辩证法,此其二。

战略战术目标制定后,还有个“多算胜,少算不胜”的因素,战术上的劣势往往可以通过战略纵深来加以弥补,而弱方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焦土政策。说历史上焦土政策从来未起过决定作用,这是不现实的。库图佐夫对付拿破仑进袭时,连莫斯科都烧了,不是焦土战术又是什么?汉尼拔之所以屡胜而后败,其本质也是罗马的整体战略优势。再以巴巴罗沙计划为例,德方动用了三个集团军群140个战斗兵团,基本思想是以坦克集团深入突进,消灭俄西部主力,并阻止俄有生力量退却。计划的起始还是很成功的,基本上全部占领了俄方的欧洲部分,但最后终受阻于莫斯科与列宁格勒,而且所谓全歼俄方“有生力量”的目标也未能完全实现(俄军在撤退时,也把能破坏的全部破坏),这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如战役发动的时间,俄国的冬天,战术失误等等),不过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德国实力的极限。(当然,如果当时日本能够从西伯利亚一线牵制俄军的话,战局又将不同。)至于以后美国参战,大量补充俄军所缺少(以及损失)的机械化装备与武器,再结合俄压倒性的人力优势,战争的结局也就定型了,亚姆立扎会战同样如此。

至于自由行星同盟最高评议会,这显然不是议会,而应该相当于内阁,11个委员会(包括委员长与若干委员)由议会或者公民直选选出,在具体施政上当然由内阁说了算,总统制国家如此,议会制国家则只要内阁操控了逾半数的议员,行事则更加方便了。况且历史上撇开议会,内阁独行其事的事例比比皆是。美国便在二战之后多次以警察行动的名义出兵海外,仅海湾战争教训伊拉克算得上名正言顺。英法的苏伊士运河战争也是先斩后奏。还有,自达贡会战之后,同盟与帝国始终处于战争状态,自然无须议会再宣战。当时,这只是同盟与帝国漫长的战争史上另一次例行公事的军事冲突而已,尽管它的影响是深远而富决定性的。

以上是为会战的合理之处所做的辩白,下面则说说其不合理的地方。虽然刚才为焦土战术正名,不过我也认为亚姆立扎会战最不合理之处就在于此。此一时,彼一时,在3000年,战场是浩瀚的宇宙,每一个小的战区都是整个的星球,居然能做到把全部食品都毁灭?——我看是太牵强了。从当时的科技成就来看:发明了密舱床具,泡上一个小时,效果相当于熟睡八小时;电子可以活化人体细胞,大大提高自然治愈能力;而且关键是,书中还提到了人造蛋白,蛋白能够合成,碳水化合物反而不行?非常不合理。另外亚姆立扎会战开始于标准历8月22日,战争进行中可正是收获的季节!(如果我们遵从田中的假设,银英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同时的。)而且,姑且我们承认田中给出5千万人,90天,50亿吨谷物的数字,但有必要提供九十日份的粮食吗?其实只要有两至三周的份量,再组织群众“抓革命,促生产” ;p的话,我看就足以应付危机了。这样,便只需50亿吨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量,以同盟的实力,完全能够负担。再进一步,如果把帝国把星球上所有的资源都毁灭的话,那么后来莱因哈特又是拿什么东西来拯救一亿民众的呢?同盟的出兵费用占据了国家预算的5.4%,帝国的耗费应该不相上下。而且当时帝国划分为各封建领地,贵族还享有免税权,其财政制度不可能比同盟更健全,即算是刚从卡斯特罗普星系动乱中发了一笔横财,也未必堵得上这个窟窿,至于莱因哈特私人的力量则更是无足轻重。在这个问题上,我想田中只强调了同盟的危机,而根本未顾及帝国的承受力,如此仔细地算算帐,我想问题就已清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