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回忆的季节

Shoulder

[随感]回忆的季节

之前

身为一个作者,去谈论自己的作品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事关自己的想法,很难有什么公正客观可言。而自己去读自己的作品,所产生的感想,往往也并非纯粹的读者想法,所以,这个系列,虽然谈的还是我自己所写过的银英同人,不过,想说的并非是每一篇作品的好坏优劣,甚至也不是感想,而是,回忆写作时,那些缘起以及心情。我想的是,为自己那段美好充实、如在梦中的岁月,留下一个自己真正想要的记录。这个系列所谈到的,真的都是非常非常个人的想法,这是为我自己所写的,但是也希望是够资格献给每一位曾经真心喜欢过我任何一篇银英同人的读者,微不足道的纪念品。

仰望的视角

也被问起过,读过多少遍银英?但说真的,其实我数不出来。虽然从头仔细看到尾的次数也算不少,但更多的是,跳跃式的读法。好像编辑系统中关键字查找功能一般,我的关键字,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字─杨。

也许我的心里,从很早以前,就慢慢形成了一个有著代表著某些特性的的凹槽,在小说的世界中,许许多多彷佛具有相似形状的人物,我都拿来试著对对看,不是多了一边,就是缺了一角。直到读到银英,杨的出现,每一边每一角,完全契合。

我不用再说杨对我的意义如何,在我一些随感评论中,早已说过不知多少遍。

不过许多年以来,从来没有想过要写同人。

上网之后,一开始涉足的是杨威利jr阁下的网站,读到不少精采的评论,也读到了第一篇同人小说─”纪念日”。不过,即使如此,仍然没有想过要写什么同人。也许这么说吧!对于银英,对于杨,我其实没有什么怨念。我没有觉得希望杨改变任何一次的决定,也没有任何不满。至少那时候确实如此。后来,在大雄阁下的红茶馆认识了香港的同好,也拥有一段非常愉快充实的交流时光。后来大雄阁下决定要出一本同人志,邀集当时红茶馆的茶客共襄盛举。从这时开始,我才认真考虑自己或许也可以写写看。这期间,买到了海鹫会刊,也上了阳光沙滩,开始大量地读银英同人。

我写的第一篇银英同人,其实并不是《追随》。但是,我自己却经常有这样的错觉,以为这才是我的开始。

这篇同人所选择的叙述者,是杜撰出来的杨的勤务兵。在杨的身边,是如此微不足道的渺小角色,却有幸能够观察、记录著杨的某些片段。对于杨,是用仰望的角度去看的。一直到今天,这也仍然是相当贴合我心境的一个视角。稍稍仰起头,以无所遗漏、不引人注意的目光,凝望著杨。不像尤里安这么靠近,却也不像一般人这么遥远。有机会能够跟杨说几句话,却不是像先寇布一样能够跟杨交心。

《勤务兵日记》等于是《追随》的外篇,以更加轻松愉快并且熟练的叙述方式,以那个小勤务兵的角度,记述著杨的某些点滴。本来的野心是想要用日记的方式,透过勤务兵的眼睛与心灵,去记录伊谢尔伦的每一天。不过,写完第一部之后,就发现这样记流水帐的方式实在不容易,所以后来并没有继续。不过,这种念头一直没有消失,后来的《伊谢尔伦的季节》其实也算是用另一种片段而不是点滴的方式去完成我这个心愿。必须说明的一点是,我所提到的伊谢尔伦,仅指有杨在的伊谢尔伦。虽然在银英的世界中,伊谢尔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我来说,从杨驻守伊谢尔伦起,那个人工星球才真正有了生命。

《痕迹》其实也是采用类似的视角,只是这篇中,观察者换成了帝国的下级军官。所观察到的,也并非杨这个人,而是他所留下来的痕迹。其实《痕迹》中的设定隐含著我所理解的杨的为人。设定中,杨在放弃伊谢尔伦要塞时,留下了大部分物品,仅仅带走了少数的书籍。我的想法是,即使杨多么珍惜他所拥有的书本,然而他更不可能做的,是动用特权带走数以千计的书。想想那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以及占用战舰的空间、载重量等等,我认为杨最后还是会忍痛舍弃那些书,而宁愿跟其他人一样只带走有限的东西。不麻烦他人,不享用特殊待遇,这才是我所认知的杨。而那些灰尘、茶渍等等,当然是因为尤里安在要塞战争发动之前就离开的缘故,杨可并不是勤劳的人啊!也曾开玩笑地问过朋友,最喜欢我的哪几篇银英同人。对我自己而言,《痕迹》一直是其中之一。在留下的停格中,隐现的是我所知道的杨,一个即使握有极大的权位,却在生活态度以及为人态度上都不认为自己跟一般人们有所不同的人,一个宁愿割爱也不肯动用特权的人,一个在简单中让人尊敬的人。

《历史报告》、《银桥街的回忆》基本上也是以这样的视角凝视著杨。撇开战争、军事,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杨,那样平易近人的习惯、作风,却仍然隐隐蕴含著不会磨损的纯净。爱喝酒、爱看书、希望午休的时间能延长、对于自己的年龄有点在意,那样可爱的杨,仍然值得用儒慕的心情去看待。

《六月一日》基本上也是藉由青少年时代的亚力克跟菲利克斯,以小孩子的眼光去回顾被捧为英雄的杨。不同的是,这篇比较著重在杨的思想与政治观点。不管怎么说,仰望还是仰望。

一直到后来的《伊谢尔伦的季节》,这样的角度立场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一个离杨既近又远的整备兵,观察著、思考著,有关杨的种种。说起来《伊谢尔伦的季节》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而写的。在没有写同人之前,我对银英本来是没有怨念的,但是写了之后,怨念就开始不断生出、累积。这一篇,是我为填补自己的每一个怨念所写。因此,我让主角能够跟杨同席喝酒,而且还是杨请的客。我让主角跟杨对奕,还输给杨。我让主角参与了每一场我想像中的伊谢尔伦的庆典。从每一次的大事件、小事件,让杨的形象在主角的心目中愈来愈清晰,却也始终没有改变。那样的杨,永远值得仰望。

太阳的殒落

伊谢尔伦的太阳,永远地殒落了…

如果非常诚实地说,在杨的意识落入完全的虚无那一刻起,银英对我而言,已经结束了。

之后的历史虽然也不是毫不关心,却是从一种热切的关注,转换到冷漠的旁观。

杨的死,对我这个极为迟钝的人来说,那种痛楚与失落,是随著一篇篇的同人累加的。我的同人作品中,有许多篇是关于杨的死。在失去一个人之后,重新去审视那样的存在,去认识到所失去的,是怎样不愿失去的存在。自然是出于我个人的极端偏心,在我的想法中,杨对每一个人的意义都非比寻常。于是,我写了《死讯》,试著以立场各异的几个人物,去面对这个最为沉重的失去。试著去揣摩,每个人物心底的缺口。从那些零碎的记忆以及思绪,去构筑一个杨的影子。

也许是个人感受的问题,一开始并没有想过要写尤里安或菲列特列加的心情,总觉得那是太容易想像与理解的。想法特别深的,是更加成熟、坚强、敏锐、孤独、深刻的人,失去了杨的感受。类似失去占据心里份量最重的人,同时又可说是知己者,那样的感受,想想似乎是更能触动我的伤怀。所以,写过好几篇以先寇布的角度,去面对杨的死。从《诀别》、《失去》到《红色》、《风过回廊》都是。这几篇,表达出我心中的真实感受。尽管银英世界中,不断有巨星殒落,但是,对我而言,唯有这一次,是留下了无可比拟的巨大空洞。就像《追随》中那个勤务兵所感受到的,无法填补。唯一能够稍稍添进一些泥土的,只有追循著那不会消灭的思想轨迹。

当然,杨的死不仅是对先寇布如此沉重。其中我比较有兴趣的,是亚典波罗。所以,也写过《起点、终点、延长线》,去想像,失去了领航者的亚典波罗,有怎样的感受以及觉悟。在我的想法中,在某种意义上,对亚典波罗而言,杨是替他思考的人。并非说亚典波罗本身没有自己的思想,而是层次不同。我想杨为这个学弟指出的是一个完全不想去质疑的大方向,尽管这对杨来说,是不合己意的。这跟尤里安又不一样,因为基本上,亚典波罗是站在跟杨几乎算是对等的位置,而不是师徒父子的关系。以同样角度去写的,还有《眼睛》。在这其中,也有我对于亚典波罗的个人想法。除了大胆豪气之外,我总觉得,会倾向使用文字记录的人,应该会有他纤细多感的一面吧!也因此,这个人物对我来说,反而比尤里安更让我觉得立体而吸引人。

随著一篇篇的同人这样写下去,愈来愈感受到,杨像是我的老师,甚至是家人。所以,也渐渐更能深刻细腻地体会尤里安或者是菲列特列加在失去杨之后的心情。所以在后期,以尤里安的角度写过《回忆》。那其中表达的,也是我对杨的想法。那样的生命已经终结,而回头去看,尽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体悟,却怎么也不曾感到幻灭。一个你无论如何挖掘,也不会失望的人。

而自己的人生有过不同经历之后,也渐渐更能体会菲列特列加的心情。在她眼中,杨不只是杨而已,也是她这一生,倾全生命去爱的一个男人。所以,《永恒的夜幕》跟其他关于杨的死的文章都不一样。在这里,更纯粹,更简单,不管他有多伟大,不管他有多不凡,所希望的只是,在他心中。

杨的离去对于我而言自然是沉重的,却也更希望能用一种温馨的怀念这样的心情去面对。所以,比较后期的像是前面提到的《回忆》或是长篇的《特别任务》中的最后,都是以那种“想到会泛出一丝笑意”的心情去回想那个黑发魔术师的身影。不论是存在或离去,我想,杨留下来的,不该是悲情。

水晶的切面

「勉强说起来,杨的心灵是否可以比拟为一颗具有无数切面的水晶?

尽管它本身透明纯净,却会反映出无数的色泽光华。」

杨的为人在我看来,是一直没有改变的。不论是就时间上来说,还是就面对不同的人来说,杨的心灵以及表现出来的举止,都维持著一定的样态。然而,却不是能够轻易懂得的。

一开始并没有想过会写后来所谓的先寇布&杨系列。最初只是因为对于动画的设定有所不满。怎么也不愿接受杨对先寇布的印象是来自那次英雄救美的桥段,那既不像是杨的作风,说那些漂亮话也不像是先寇布的作风,所以,重重怨念之下,就产生了《相信》。最想表达的,还是杨的为人,他的思考方式,对待他人那种开阔包容的胸襟。也是因为这篇,被桑桑邀去大会堂,从此开始了丰盛多彩的学院生涯,单以这点来说,也是值得纪念的。

虽然自己也很满意对于《相信》这篇的设定,感觉以先寇布那样敏锐而对等的视角去观察杨,是我非常有感觉的一个面,之前也写过《诀别》,也是这样的类型。不过,那时并没有想到要写成系列同人。之所以会有之后的系列文,跟宙璇阁下的同人大有关系。读”彼方”的时候,因为对于杨的认知有极大不同,所以对于那样的先杨关系,有著很深的反思。我感觉这两个人相知相惜的那种情谊,只怕更会超越了爱情吧!是更加清淡却也更加复杂的吧!后来又有幸读到”RR”,于是产生了写出《迷路》的灵感。在跟桑桑谈论的时候,正式有了写出系列文的念头。之后的《决定》、《药》、《前夕》都是。理解以及被理解,一种最值得珍视的关系。接受以及被接受,一种最值得维系的互动。

也被列入这个系列的《地狱》是比较特殊的一篇。这跟写作当时的心情有很大关系。那时,因为遇到一件对我个人打击颇大的事情,情绪上异常低落,因而写出这篇。对我来说,这是类似寓言故事或譬喻故事之类的写法吧!想表达的其实是杨对于许多事情的看淡。如果不觉得不合理,就算是一般人认为是惩罚,他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吧!因为不是非常在意,所以把别人的份都揽过来也没有关系。不过,呈现出来的,却是让人心痛的杨。这是功力不够之下产生的偏差。虽然我也想说杨是会认为自己必须为那许多人的流血负起责任,因为他不是会把生命中的任何事推诿给所谓的宿命这样的人,但是本来并无意强调这点。不过看起来似乎是豁达变成了罪己。不过,尽管如此,我也还是觉得,或早或晚,杨还是会让自己的心灵自由的。

比较起关于杨的死的那些同人,还有以先寇布的视角去看杨这些同人,《送别之后》更轻松一些。虽然也是以杨的幕僚们去看杨,但是不那么沉重,因为,那时,杨还在。

对我来说,杨是非常纯粹、稳定、一致的人。不论是从仰视的角度去凝望他,或是以对等的立场去审视他,还是回首去思索他,杨就是那样的杨。即使不完全相同,就像前面引用《死讯》中的两句话,仅仅如同水晶的不同切面,也许反射的光芒有著不同色彩,但是一直都是那纯净清澈的本体。

永恒的宇宙

除了不同人物眼中的杨之外,我也大胆地、僭越地试图揣摩杨的思想。关于政治、民主、自由、责任、虚名、价值、情感…。其实,就是关于“人”。

《民主之神》这篇其实是脱离控制的一篇。本来是想延续瓦尔哈拉系列,写成轻松搞笑的小品文的,不料,写著写著,就冒出一些比较严肃的想法。我最认同杨的其中一个想法,就是他从来不觉得、也不想跟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就像我在《放手》中说的,他是相信自己平凡、但愿自己平凡。并不仅仅是甘于平凡而已。满足于微小的嗜好,在矛盾中轻松保持精神平衡,这样的杨,是那样平凡却又难得。我想,唯有最开阔的人格才能拥有如此的包容力以及稳定度,以天空或是海洋来形容已经不足够,所以,我说过,我总爱以宇宙来形容杨。

而杨又不仅仅是包容别人而已,最让人倾心的是,他总能够大而化之却又细腻地理解对方,并且以对等的态度对待对方。这样的认知,我在先寇布&杨系列中,反覆陈述。而我自己觉得更喜欢的,是《天上人间》。回想起来,这篇是在生了一场病,休养数天无所事事之下,胡思乱想出来的。想到,安妮罗杰那样的女子,恐怕也只有像杨这样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她,并且让她感到自己被当作是个平凡人对待吧!里面说到的宇宙海,就是我对杨的感觉。而自从写了这篇之后,就有了牢不可破的想法,杨跟安妮罗杰,其实是最适合的一对。这种想法,其实更针对安妮罗杰而发。因为,综观银英,我想也没有另一个人能够这样理解并且对等地对待她吧!即使是吉尔菲艾斯,我觉得安妮罗杰在他心中过于神圣了,虽然那样的爱非常高贵纯净,但是,却总觉得不会很自在轻松。这也是我对于爱的观念,觉得不要是守护、被守护这样的关系,两个人站在对等的水平线上,应该是最自由自在的吧!

当初写《最后的字谜》,其实是因为正在看”地球仪上的指痕”,讲的是拿破仑被放逐的岁月。也想到没写过高尼夫,所以尝试看看。不过,我自己最有感觉的,却是开头说到杨的司令官办公室门禁宽松的情景。对我来说,那也是杨的为人的一种表现。

《Moment》的诞生,是当时命之星辰版谈论起杨的婚外情的可能,然后我又不幸踩中地雷,必须偿债,就想到这样的题材。杨的见腆、对待这类事情的笨拙,也是让他显得更加可爱的原因吧!

《特别任务》对我来说,是比较特别的一篇。以往我写的同人,都是架构在原著之上,而这一篇,形式上比较像是一篇外传。有完整的故事,有自创的人物。也许是一种无理由的自信,写这篇时,对杨那种奇妙的亲切感,觉得自己知道他会说的话是什么,会做的事是什么,感觉非常美好。这篇是我写得最为愉快的一篇。更年轻的杨,对于生命价值的认知,还有对人的包容,微小却执著的嗜好,一切的一切,是那么温馨熟悉。

尽管也许没有人能够完全真正了解杨,但是因为他的平和包容,使得他是如此容易相处,如此给人安心、轻松的感觉。最喜欢的,是这样的特质并不因为面对的人是谁而有所不同。当然,如果对方是特留尼西特的话,可能就不太一样了吧!杨毕竟也并不是八面玲珑的人。面对恶的勇气,其实也是我喜欢杨的一个原因。并不是什么都可以那样的消极人生态度,而是会勇于面对的坦荡。

在写这些同人的日子里,随著一遍遍以各种方式去描绘那样的人格,而让我自己去学习著更有包容力,更稳定平和,我仰望苍穹,感觉自己是在广大宇宙的同时,也感到,自己所向往的,一直都会是这样宇宙般的心灵。

不散的回音

因为个人兴趣而去社区大学修了遗传相关的课程,感到非常有意思。当时,复制人是热门的话题。《Another》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记得那时千的回文提到这个标题,觉得是代表著多重意义。确实,我的想法是,即使是杨的复制人,有著完全相同的生理特徵,但是,那是另一个人生、另一个旅程,那是,另一个人。却又不能说是完全平行的生命,有交错、有重合、也仍然有分岔。想像著如果是自己遇到如同杨的再生这样的存在,能否放手,放弃自己所有的执念,把他当作一个完全独立的人格来看待。其实我是不会想去写类似复活的杨、杨的后代…这类满足怨念的同人。并非觉得那样的题材不好,而是无法说服自己那样的可能。复制人,在我看来可能性是不小的。写这篇的挫折感其实也很重,主要是我写不出来自己希望的那种复杂、精采的阴谋。所以可以看到,这篇中的阴谋其实非常小规模。这篇中,还隐含了我对于杨去世后,菲列特列加跟亚典波罗在一起的可能性的想法。亚典波罗本来就是我很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我觉得他在感情上的眼光,其实跟杨应该是很相似的,甚至,可能比杨更敏锐一些。我并不认为亚典波罗一开始就对菲列特列加有什么特殊感觉,但是,如果有什么机缘的话,我觉得这两个人会产生感情是很自然的事。《Another》的结局是过分美好的自我满足式写法。其实一开始的设定,是让那个复制人死去的。但是,写到后来,却无论如何下不了手,不忍心在这个生命还未尝到任何温情喜悦,还未留下任何痕迹,就消失在这个宇宙。所以,还是写了个太过美丽的结局。杨在这篇当然没有出现过,但是,那些我最在意的特质,还是透过复制的生命,再次去体现。然后,也再次告诉自己,杨已经走了,无论用什么方式,他是不会再回来的。这个世界上,就只有这么一个杨。逝去,永不再现。

无限的可能

前面说过,我本来是没有怨念的。但自从开始写同人,怨念就愈来愈多,也愈来愈重。想像中,杨跟帝国诸将的交流,必定也是很让人感动的吧!一开始,表现的方式是写短短的搞笑文,像是《瓦尔哈拉的一天》、《瓦尔哈拉之面包事件》以及《生日礼物》。其实那种心态,也就是让众人宠溺著杨吧!想著杨自然地与任何人轻松相处,那样平易可亲的特质,心情也不知不觉更好起来。

《放手》这篇,其实并非我觉得这样的可能性高而写。那是因为读到几篇耽美同人,说到莱因哈特对杨的感觉。我就想,莱因哈特即使对杨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也不会是那样的爱欲吧?所以,就写下了这篇。相较起莱因哈特跟杨的关系,我其实更有兴趣的是罗严塔尔跟杨的交流。在我看来,罗严塔尔也是自我矛盾的人,他比莱因哈特复杂得多,也有意思得多。我觉得在理解程度上,罗严塔尔会比莱因哈特更能够理解杨。所以,我写了《偶遇》,写罗严塔尔跟杨的相异,也写他们的相知。不过,当时的想法,自然不如后来的深刻。《巴米利恩战后史改编版》本来是有意写成轻松愉快的篡改版,但是,写到罗严塔尔时,之前那种感觉又涌现上来,所以,后来倾向写罗严塔尔跟杨的相异、相同、相知、相惜。不过,因为我本身缺乏编造历史的能力,没有银英正史支持,很难设定出具备可信度以及厚重度的另一种历史,估计是不会继续写下去的了。

凝结的瞬间

我的大部分同人都著重于杨跟其他人的互动,不过,也曾经试图去揣摩某一个短暂时刻,他的想法或是行动。《宇宙历七九九年四月十一日的历史性一幕》是最早的一篇。其实我一直对于原著中,杨为何能够鼓起勇气完成求婚壮举的心情很感兴趣。所以就大胆去模拟看看。在我想来,杨之所以会这样做,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了解菲列特列加对他的感情。我一直都觉得,杨是一个对别人的好意善意很敏锐的人,而且,他并不会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我觉得他会报著感谢、感动的心,所以他能够在那样的境地下,仍然保有小小的幸福。我想,有著丰裕心灵的人,会感于一点小小的喜悦,就觉得充实美好。这篇也是我所有同人,引用原著对话最多的一篇。《开始》这篇基本上也是这种类型的同人,模拟的是新婚之夜,杨的心情。后来的《伊谢尔伦的午后》则藉由侧面速写的方式,表达杨对于微小的幸福那样的满足感。我一直觉得杨是没有太多认真的抱怨或遗憾的。因为,他其实很容易满足。也许他无法真正快乐,可是也不会真正不快乐。那平和悠闲的一刻,我真希望永远停格,让杨,永远如此幸福。

反照的月光

以杨为主题写过那么多同人,只有《Another》让我涌现了延伸的想法。前面说到,这篇中提到我对亚典波罗跟菲列特列加之间的可能性的想法,《钥匙》这篇说的就是那个”典故”。把杨的身影锁在内心深处的菲列特列加,没有任何不满地背负著”杨夫人”这样的十字架。我想写的是那样的心境,从无自觉地禁锢自己,到思索心灵的自由。只是,大抵跟杨离得比较远的,我都欠缺足够的热情与动力持续,所以,大概也就这么不了了之了。不过,当初的设想,其实也没有所谓的结局,最后可能也只是亚典波罗的心意很明白,而他希望菲列特列加让自己的心自由而已。

说起来,虽然自觉《Another》这篇写得不够好,有很多未到之处,不过,倒是激起我许多灵感。不过,当初并不是因为要写《Another》的续篇才写了《失落的宇宙》的,我自己最爱的一篇。我并没有想写《Another》的后续,毕竟,让那个复制人就这样幸福地过下去,不是很好吗?

我对于后帝国同人的兴趣并不大,因为我是极端的偏心,没有杨的银英世界,对我来说已经失去意义。不过,也还是看了不少,包括各种类型。其中,有一些是耽美走向的,几乎都是把菲利克斯跟亚力克凑成一对。当初的想法其实也只是一个反思,觉得这样的设定太过浪漫而不真实。不会那么巧,这两个人同时是同性恋者,还彼此相爱吧?不过我承认,这样的思维,基本上并不是以耽美的角度去看,而是用同志文学的标准去看了。我想,如果要写同性恋相关的故事,这两个人之中只有一个人是同性恋者的可能性就高得多了吧?仔细想想,菲利克斯的身世的确很具戏剧性,值得大作文章,所以就想到,如果他是同性恋者,加上身世的压力,必定有很多故事可写。不过,到了这时,也还没有真的想写同人小说。直到突然想到,这样的菲利克斯如果跟杨的复制人相遇,那不是更精采吗?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再也抹不掉了。

说起来,我自己觉得《失落的宇宙》只算是”半同人”。因为菲利克斯跟亚力克的身分虽然已经决定,但是性格为人都算是半开放的不确定,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虽然也不是其他的同人小说就没有认真写,可是从来没有一篇,像《失落的宇宙》花费我那么大的精神气力。从来没有写文写得如此辛苦,如此痛苦。好像整个人被拖下一个无法离开的深渊,人物的痛苦变成我的痛苦。因为不是那个世界中的一份子,揣摩起来格外费心,想像著菲利克斯无奈沉重的心灵,觉得是他牵著我的笔走。无论是否让读者满意,但是,这篇的菲利克斯是我自己极为喜爱的人物。对我来说,他很真实。他的软弱与坚强,逃避与面对,也是我在面对一些人生难题时的心境。到后来,西尼出现,藉由西尼,我说了许多我自己想说的话。对于爱,对于欲求、对于情感,对于宽容,对于理解,对于支持、对于生命…。西尼带给菲利克斯的平衡与力量,是我的理想。桑桑就说过,西尼,果然是寄托著我的理想啊!是的,那样的人是我的理想。

「让人平静并非美丽的湖光山色,并非温柔清凉的微风,而是,对了的人。」

不过,我也承认,因为我是为了让这两人相遇而安排,本身又极端欠缺阴谋的能力,所以这个衔接显得薄弱。如果有朝一日我自觉这方面有所长进的话,是该好好修改这部分才对。

还记得为了写割腕急救那段,我查了相关资料,还问过好几个人。

原本设定的并非最后呈现出来这样的结局,是圆满多了的。但是,说真的,这篇是脱离我自己的控制最为严重的一篇同人,所以,最后,我觉得自己是不得不写出那样的结局。写完之后,自己几乎无法接受,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才恢复平静,也才按捺住更改结局的冲动。事实上,我自己还真的偷偷写过另一种结尾安慰自己。不过,最后还是让该结束的结束了。

因为实在对这个菲利克斯太有感觉,所以之后也写过《了结》以及《最后的告别》两个后篇,抒发我在人生的关口当时的心情。说起来,《最后的告别》可以说是为了亚力克而写的。虽然《失落的宇宙》中,他将西尼赐死让人难以接受,不过,对我来说,这才是亚力克。对他来说,其他的一切,都没有挚友来得重要。《最后的告别》中,亚力克的心思才更明白地显露出来吧!对我自己来说,他放手让菲利克斯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是最让人感动的。真正的成长,也许就是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也许就是,放手。

其实我觉得,《失落的宇宙》中,没有什么真正的恶人。每个人立场的冲突,造成了悲剧,其实,也不是什么人的错。人生中的一些失去,是很无奈的。但是,就像最后的菲利克斯,也终于体悟到,自己其实是幸福的。爱过、理解过、被理解过,足够了。

碎散的浪花

也曾经不知天高地厚地写过两篇跟杨完全无关的同人。一篇是描述莱因哈特跟希尔德度过一夜之后的心情─《皇帝的求婚心情》,另一篇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以罗严塔尔为主的《游戏》。《游戏》这篇,其实表达的是我自己对于女性在感情世界的想法。女人一定是爱情中的弱者吗?爱情非要是女人的全部吗?这是我的反思。所以,塑造了伊莉莎这个角色。我觉得,罗严塔尔对于再疑情的女子也不会感动,但是,如果遇到一个拿得起、放得下,头脑清楚冷静、知道自己要什么,这样的女子,我想他是会产生敬意的。我一直认为,遇上值得尊敬的对手,罗严塔尔是会有这样的风度的。只是,我也并不认为他会爱上对方,只是把对方从”女人”这个名词独立出来,而认同对方的价值。当时虽然没有想到,不过An提到为福尔摩斯所敬佩的”那个女子”─艾琳,我觉得感觉是蛮类似的。不过,实在也自认对于帝国方面的人物掌握上把握得不够好,所以后来也不再写这类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