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X
Loading........
歷史與銀英(修正﹐補述) [海桂棟]

1﹕銀 河 帝 國 皇 帝 魯 道 夫 的 登 場

魯道夫與拿破崙和希特拉的路很相似﹐但是也有一個重要的不同。拿破崙和希持拉
的時代﹐法國和德國的民主政治都只是剛剛成立﹐尚未扎根。法國的共和﹐嚴格來
說還不算是民主體制。史學家認為﹐法國大革命是起於路易十六召開三級會議而終
於拿破崙稱帝。這樣說的話﹐拿破崙只是從一個專制崩潰後的亂局建立出另一個專
制。希特拉的德國﹐雖然民選政府已掌權十載﹐但是一戰戰後的問題仍然未解決﹐
所以希特拉的冒起﹐也可以說是一戰的餘波。拿破崙和希特拉﹐都算是在社會還在
民主和專制之間猶疑的時候﹐將歷史推向了專制的一方。

魯道夫的登場﹐則是建基於一個穩定的民主社會。誠然﹐當時的社會不昇平﹐但是
民主體制已是常規﹐所以魯道夫時代的人民﹐並沒有法德兩國人民的那種猶疑。他
的成功﹐應該比拿破崙和希特拉更難。

2﹕政治的逆動

作者看到了政治的逆動﹐卻沒有多講背後的原因。文中提到的例子因為年代相隔太
久﹐所以出現逆動的原因也有所不同。

古羅馬的共和﹐並非民主﹐也只是貴族政治。所以成立帝制是否逆動是可以討論。
也有論者說﹐古羅馬帝制只是符合國家利益﹐因為管理愈來愈擴張的領土需要定於
一尊的權力才有效。對貴族共和的崇拜﹐可能只是現代人自己的想法。

至於其他例子﹐發生的原因可能是經濟和民智根本未發展(希特拉則是經濟被大幅
破壞後的例子)。自由派的宗師佛利民有句名言﹐就是﹕經濟自由乃政治自由之母
(Economic freedom precedes political freedom. _Capitalism_and_Freedom_)。
法國有上一世紀的猶疑﹐可能跟她工業革命遲來有關。

三﹕魯 道 夫 的 統 治

這篇沒有意見。

四﹕帝 國 的 貴 族 階 級 名 稱 、 爵 位 和 軍 銜 級

(這篇已用英文論述)
基本意見是﹐帝國的爵位是沙俄式的。英帝國下的貴族﹐對封邑的權力僅像現代地
主一樣﹐並沒有政治裁判權。而且雖然英式貴族是上議院議員﹐但他們的政治權力
卻很少。就算有貴族權臣﹐也只是因為他們本身的能力﹐而不是因為他們的出身。


沙俄式的貴族﹐則對封邑有接近絕對的權力。他們也佔有帝國中央政府很多重要的
職位。德帝國的貴族﹐就封邑和中央政府的權力而言﹐則介乎英俄兩國之間。銀河
帝國的貴族們﹐則跟沙俄貴族近似。

五﹕銀 河 帝 國 的 沙 皇 制 度

大致同意。唯沙皇制度是著名的一人政治(autocracy)﹐比君主制度(monarchy)和
帝國制度更獨裁。君主制度還有貴族制衡﹐帝國制度則有公務員體制維持穩定﹐而
一人政治則一切權力歸於君王。所以在純種的沙皇制度裏﹐不應該有一人之下﹐萬
人之上的國務尚書。所以銀河帝國算是一個變種吧。

六﹕長 征 一 萬 光 年

作者的中心思想應該是﹐長征一萬光年是一個團結同盟國人的國家傳說。這是現行
政治理論﹐其中一個最為人接受的理論。

七﹕專 制 國 家 VS 共 和 制 國 家

文中有兩個論點。一是專制和共和國家的鬥爭。雅典聯邦其實絕不是共和國家。雅
典城本身是實行民主制度﹐但公民權到該戰爭時候﹐已限定為父﹑袓皆為雅典公民
的自由身男子﹐所以絕不是全民共和的政制。對雅典聯邦內其他城邦﹐雅典的手段
更是獨裁。

再者﹐雅典聯邦跟斯巴特聯邦的戰爭﹐普遍學者都認為是赤裸裸的權力鬥爭。斯巴
特要打雅典﹐是因為她要維持王者地位去吸納新城邦﹐雅典要打斯巴特﹐則是因為
她的黑海糧道的沿海城邦海口漸漸被斯巴特收購﹐出現糧食危機。開戰的直接原因﹐
更是雅典(民主)跟一個非民主的城邦﹐共同攻打一個民主的子城市﹐而斯巴特
(非民主)緩助該民主子城市開始。這跟銀河帝國和同盟以意識形態掛帥的戰爭很
不同。要說相似﹐美蘇冷戰更像《銀英傳》裏的戰爭。如果銀河傳有MAD(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相信雙方也不會打得那麼激烈。

二是《銀英傳》裏的戰爭打了一百五十年。跟地球上的現實不同﹐其實銀英傳的戰
場一直都局限了在邊境的幾個行星。這跟一戰的戰況其實很類同﹐都是要等到一方
的資源耗盡﹐戰事才離開本來的戰線。至於為什麼《銀英傳》要設定為一百五十年﹐
筆者也不明白。

八﹕費 沙

想補充一句﹐就是費沙型的城市的存在目的就是自由市場。當局勢改變﹐服務的大
國們不用更經自由市場交易之後﹐他們的式微就指日可待了。

九﹕地 球 教

宗教固然可以淪為愚民工具﹐但愛國心﹑政治主義等有號召力的東西﹐還不是一樣
能成為野心家的工具﹖所以我信仰制衡﹑信仰教育﹑信仰自由。

十﹕國 家 的 末 期 症 狀

這裏要分開﹐國家的滅亡和政府的滅亡。中國歷代帝國﹐滅亡的都只是政府﹐人民
都相信理想政府是一統政府﹐所以戰亂之後﹐又會有一個統一的帝國。銀河帝國沒
有萊因哈特的話﹐很可能會分裂成幾個小國(政府滅亡)﹐但是戰亂過後﹐會像中
國般再統一﹐還是像羅馬帝國滅亡後的永久分裂(國家滅亡)﹐就要看民心了。這
方面﹐《銀英傳》是一部關於英雄的小說﹐所以對平民心理並沒有足夠的描述。

至於同盟的失敗﹐高達GDP30%的國防預算當然是主因之一。但筆者有一個疑
問。如果同盟需要用GDP30%去維持該戰爭﹐那麼帝國的軍備預算是幾多%﹖
除非帝國的GDP本身比同盟大得多﹐否則帝國不是也應該在苟延殘喘嗎﹖

十一﹕萊 因 哈 特 與 楊 威 利

國父跟楊威利﹐也有一點淡淡的影子。國父讓位給袁世凱的決定﹐雖然情況跟楊威
利不炮擊伯倫海特很不同﹐但是兩者也是不願因為自己的權位而去損害國家的整體
利益(最少是他們認為的整體利益)。

十二﹕伊 謝 爾 倫 要 塞

織田信長的桶梜間之戰﹐好像也有類似的例子(筆者印像最深的是一套名為《豐臣
秀吉》的歷史小說﹐所以以下說的可能只是小說的情節﹐請指正)。信長在今川義
元未到邊境之前﹐就扮成二世袓的模樣到附近的山賊和浪人頭那裏看相撲﹐後來更
約定在今川到達桶梜間的前後在信長的城裏開相撲和競技大會。所以今川探到有浪
人帶領大隊人馬去信長的城﹐也以為他們只是相撲隊。結果信長在桶梜間突然發難﹐
這些相撲隊就成為了很重要的友軍。這也算是偽裝成無害份子﹐接近敵軍突然發難
的例子吧﹖

十三﹕入 侵 帝 國

成功﹐或者會令人不清醒。

十四﹕銀 河 帝 國 內 戰 爆 發

這麼多的例子﹐其實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同一時空地點裏﹐有多於一個武力團體。
現代政治(非洲不論)的奪權﹐大都是軍事政變而不是內戰﹐就是因為國家(NA
TION-STATE)的系統已確立﹐一個國家裏﹐只有一個合法武力組織。

十五﹕海 尼 森 廣 場 大 屠 殺

有一派理論說﹐這種悲劇是只有在執政派其他的政治資源耗盡之後才會發生。該派
理論也認為﹐這種事件雖然是執政派的皇牌﹐但是絕不能用得太多。所以除非執政
派別在事件之後改變﹐否則事件對執政派別的長遠影響只能是負面的。

十六﹕伊 謝 爾 倫 的 楊 , 被 政 府 疏 遠

軍事上﹐如何制衡成功的將軍﹐的確是一個大課題。五十年代的麥克亞瑟﹐就是在
正常建制下太有野心而被社魯門辭退。當時﹐麥氏只是駐日本司令﹐對美國本土安
全沒有直接影響﹐所以社魯門可以輕易對付他。但如果有別的話﹐那又會怎樣﹖

十七﹕萊 因 哈 特 , 掌 握 獨 裁 大 權

由上自下的改革﹐成功的話可以很成功。但失敗的例子更多。有論者說﹐由上自下
的改革﹐最大的阻力是來自政府體制內的官員∕公務員。所以拿破崙和鄧小平能夠
成功改革﹐就是成為他們上場時候﹐政府體制遭到很大的震盪﹐他們就可以將權力
交給一批全新但信奉改革的同志。史大林死後的赫魯曉夫不能改革﹐則跟他承繼的
體制已建全﹐有太多勢力拉住他。

所以萊因哈特的改革﹐應該會成功﹐就是因為他也將整個體制改變了﹐換上一批新
官員。

十八﹕帝 國 民 眾 結 成 國 民 軍

筆者認為﹐要先搞清楚個人軍隊和國民軍的分別。到底帝國民眾是為了萊因哈特而
戰﹐還是為了銀河帝國而戰﹖從小說看來﹐民眾只是為了萊因哈特和他的改革而戰。
如果這成立的話﹐那麼這隊軍隊充其量來說﹐也只是一支開明獨裁者的私人軍隊。
規模大﹐卻不是國民軍隊。

十九﹕諸 神 的 黃 昏 - - 史 上 最 大 的 征 服 事 業

版上已討論了很多。

二十﹕楊 , 服 從 政 府 命 令 投 降

這個話題已討論過很多次。

廿一﹕萊 因 哈 特 稱 帝

沒有異議。

廿二﹕楊逃過政府謀害,離開首都

在當時的情形下﹐楊的確沒有別的選擇。他能走的路只有完全退隱﹑投靠帝國﹑或
繼續為民主而戰。但全退的話﹐他的部下不會容許﹔投靠帝國又不可靠﹐所以他也
只有走那條早注定了的不歸路。

廿三﹕帝 國 軍 再 度 進 攻 , 自 由 行 星 同 盟 滅 亡

這是現實主義者的論點。現實主義者認為外交是一場權力鬥爭的零和遊戲﹐所以政
策上只有兩類﹕增強己方的實力和削弱對方的實力。奧貝斯坦顯然是這個理論的實
行者。

但是另一方面﹐自由主義者的論點剛剛相反。他們認為﹐兩個文明(有些認為一定
是民主)國家如果經濟上互惠互利﹐開戰的機會就會少了。所以帝國反而應該幫同
盟的經濟復元(基本上就是創造第二個費沙)﹐到同盟對帝國的經濟依賴夠高了﹐
它就自然不能向帝國開火。

當然﹐這兩個理論都不汲及意識形態∕統一情結。





::Back::